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翻轉思維,給教育更寬廣的未來

翻轉思維,給教育更寬廣的未來!

文/親子天下總編輯 何琦瑜
「翻轉教育-編輯幕後」
二○○八年,全球金融風暴,百業蕭條。《親子天下》創刊,我和一群同樣熱血的夥伴們,想要為台灣的父母、教師、教育決策者,創建一個可以相互對話、學習、支援的平台。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看到其他父母們跟我一樣的焦慮:世界變化如此之快,我們要如何裝備自己、幫助孩子預備得以安身立命的未來?

這五年,發生了足以影響台灣一整個世代的決策:十二年國教,即將在民國一○三年正式啟動。曾經有一度,「十二年國教」彷彿是個見不得人的髒字,說出來就遭罵,不論你站在哪一種立場,都有另一方向你丟石頭。媒體裡充斥著各種對立和衝突,和有看沒有懂的「升學專業用語」:免試入學、會考、特招、超額比序……。

這五年,換了三個教育部長,社會的高度關注與價值對立,使得決策者們有時過分勇敢、有時過分膽怯,經常在各方利益的拉扯間,舉棋不定。《親子天下》當然也亦步亦趨的報導這整個歷程與變化。但隨著我的大兒子進入國中,成為十二年國教第二屆學生,眼前這些看似很佔版面的討論與對立,卻無助於我釐清現況、看清未來、作出適當的選擇。「除了責罵、擔心、不信任之外,作為媒體,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幫助台灣順利渡過這場教育的改革?什麼樣的訊息和知識,能安定家長和孩子的心?幫助下個世代都成為受益者而非受害者?」我和夥伴們自問。

當所有人關注的眼光,都僅僅聚焦在「升學考試的方法」時,《親子天下》希望透過大規模的調查、採訪、研究,深入淺出的報導,「替公子們讀書」;把眼光放遠,視野拉大,幫助讀者們回應比「升學」更重要的提問:現在的困難是什麼?未來該往哪裡去?教育體系該如何轉變,才能培育出能創造未來的下一代?家庭和父母該在何處著力,才能幫助我們的孩子自我實現,擁有成功幸福的人生?

三個難題,挑戰教育的未來
不管有沒有「十二年國教」,或近或遠的三個難題,都挑戰著教育的未來,逼迫著我們必須做出改變:

第一個難題:面對學歷通貨膨脹的「大免試時代」,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教育所為何來」?

過往升學考試和分數,是台灣基礎教育、學校和課室管理的核心目的與主要工具。隨著少子化的趨勢,不論有沒有「十二年國教」,全面免試入學都會逐漸成為現實。二○一三年的高中職錄取率已經九六.七%,大學指考錄取率九四.四%,都紛紛創下歷史新高,也快要逼近義務教育的中小學入學率了。舉個更實際的例子:作為全台灣入學競爭最激烈的台北市,家長還在為超額比序一、兩分的比序項目是否公平等細節分分計較。其實,民國一○六年,也就是四年以後,台北市要進高中的學生數僅有約一萬六千人至一萬八千人,相當於台北市所有公立高中的招生名額人數。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任何改變,台北市的孩子閉著眼睛都能進入公立高中。全面免試入學已經不是理想而是現實。私立學校必然要朝更菁英化,或是更特色化,才能避免倒閉的風潮。
這背後值得重視的訊息是,過往在家庭和學校裡,用來激勵孩子們「認真讀書、好好學習」的唯一理由: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學校,在未來學歷大貶值,少子化和免試入學的風潮下,將顯得益發虛無。除了分數和升學率之外,學校必須重新建構教育的目的。教師和家長,也必須重新理解,孩子為何而學?如果不是為了考試,什麼是驅動孩子熱情努力、自動自發學習的動機?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