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嚴是愛 鬆是害

嚴是愛  鬆是害
壹、前言
零體罰已立法通過,相信大多數聰明理性的教育工作者,都已下定決心不再體罰學生,不再違法挨告,更不再自討苦吃。在國中校園內,校長最擔心的就是教學經驗不足或有經驗有能力但怕觸法的教師,在零體罰政策下,乾脆「明哲保身」,放棄管教學生,在不敢管的漣漪效應下,學生變成「脫韁野馬」到處亂竄,教師只有感嘆「教育失能,時不我予」,最後傷害的肯定是學生及未來的社會。

貳、現階段校園常見訓輔問題模式
一、校園霸凌
兒童福利聯盟公佈,兒童校園霸凌現況調查報告發現:每班至少有二位霸凌者,會經常嘲笑或欺負同學,另國內有24%孩子,出現網路霸凌現象,很多學生以不雅字眼謾罵攻擊別人,有的學生會惡意散佈別人隱私偷拍照片,甚至變照身分或侵入病毒破壞別人電腦;更有嚴重的尋求校外幫派人士來校助陣報仇,讓原本應該是溫馨祥和、安靜淨土的校園亮起紅燈。
二、解除髮禁與服儀政策
「髮禁、服禁、襪禁、鞋禁、、」等之解除,對推動校園民主和學習自律確有助益,但隨著改革五、六年來,校園普遍存在著瘋哥辣妹、爭奇鬥艷、五顏六色、不男不女之青少年,活潑化的結果是國中學生行為開始偏差的徵兆。這段期間有爭執、有衝突,學校與家長反應或許不同,但普遍認為「照顧頭皮下的成長比頭皮上及外在管理限制來得重要」,可是有能力的家長又紛紛將孩子轉學至「勤教嚴管」的私立學校,希望自己的孩子行為不要受到服儀不整同學的影響與干擾,仍是轉學家長共同的心聲,真正應驗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校園生態。
理論上髮禁和服儀解禁後學校本可更輕鬆、更可把多餘的時間專心輔導少數行為偏差的學生,但實際上學生的不作為與家長的放任,造成生活常規惡化,校譽嚴重受創,學生大量外流,社區共同的評論是:「這是一所不管學生,學生很壞的學校」。
三、管教不能因材施教
學校是個教育場所,處罰、懲處學生一定是「善意管教」,但常因一時氣憤以致不是處罰過當就是不公平,不但引發爭議更有可能上媒體,教師身心受創外,更有可能負起民事、刑事及行政懲處。但設身處地想想看,有學生上課講話,挑釁捉弄同學,任課教師處以站立反省,乃要在上課時間執行,不可在下課時間執行,以免剝奪其休息時間,站立反省還一直動、一直笑弄同學,還講話,完全沒有悔過反省的意思,教師又能奈他何?其次,要學生寫作業乃教師基本專業,但學生一直不寫或推託寫不完,不能留下來寫又不能記過,有哪個方案可來執行管教?
另外五育均衡發展的結果,導致鄉村型學校不重視學生學業,往日面對桀驁不遜與荒廢課業的學生,在家長默許下,教師經常嚴加痛斥責打,現在社會請問誰敢?若敢一定引來一片撻伐聲,導致教師動輒得咎,處罰的界線很模糊,也讓教師困惑產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行為,學生很聰明因為教師不處罰,而加重在課堂上的偏差行為,導致整個班級無法正常教學。
四、校園安全防微杜漸
校園安全一直是各校不敢懈怠的重點工作,近來的校園安全事件均造成人員的傷亡,引起社會震撼,更使學校行政人員人心惶惶,認為這顆不定時炸彈何時在本校引爆?尤其是設備老舊又無經費維修的學校,更是「挫著等」。對執行校園門禁管制,定期安全檢查維護等硬體設施,抽查學生攜帶危險物品之安全檢查均需政府給予適當之經費及權利,方能達成校園零事故的任務,畢竟維護校園師生安全是政府與學校的共同責任。

參、對現況之探討
一、體罰的意義
體罰是傳統的管教方式,這是緣於早期行為學派以刺激-反應的連結,來解釋人的學習跟行為;隨著教育研究的發展,行為學派已經受到許多的批評,後續的教育研究也提示我們動機、認知基模、社會互動的重要性。過去教育環境流傳著體罰是最有效的管理意識,但隨著社會的轉型,課程與教學的創新發展,如果一個現代教師還陷入體罰的迷失中不考量體罰背後的立論基礎,不嘗試同樣獲得研究支持的其他輔導管教方法,那這位教師將很難逃脫被社會撻伐的命運。
學生犯錯或考試不好、不寫作業,教師以往認為用體罰既可矯正行為或促進學習,卻忽略了偏差行為的動機和學習本身的樂趣。要求每個孩子都做到老師規定的功課,雖是公平卻忽略了個別差異,學生學習不佳,歸因於學生偷懶、家庭不配合,卻未能反思教學方法是否適切,課程作業、教學安排是否適合學生,這些潛在教師心中的意識,都會深深影響師生的互動及班級經營的策略。
利用體罰來糾正學生不良行為,並非最佳最有效的途徑,諄諄善誘、耐心輔導才是正道,校園中教師愛護學生,學生敬重老師,溫馨的校園才能再現。
二、校園霸凌 壓垮學生
孩子成為霸凌者和長期身處暴力環境有關,35%之霸凌者,其實過去均曾有被欺負的經驗,學校眼中的「小霸王」,是更需要被幫助的對象。學校會採取隔離或處罰等負向的方式,試圖阻止校園霸凌行為,這會流於「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出現霸凌行為的孩子,其實是暴力環境下的受害者,學校應啟動輔導機制代替訓導懲罰,真正改變孩子的錯誤認知與行為,才是解決霸凌問題的根本之道。
三、重視紀律與道德教育
美國教育家赫欽斯曾說過:「教育的主要目標為紀律與道德」。隨著社會變革,許多紛紛擾擾的現象及暴戾之氣逐漸感染到學校,校園安寧祥和受到嚴重威脅;學生自主意識抬頭,在多元要求下,學校瀰漫著渙散、自我有如「烏合之眾」的團體。筆者今年(2008)參與救國團山東濟南「齊魯風 兩岸情」文化交流活動,見到濟南一中、二中等重點學校,全校34000名學生的的大校,休息或午休時間校園裡秩序井然沒有太大的吵雜聲,更沒有尖叫追逐之學生,集合時動作迅速,且隊伍排列整齊這都是紀律的最佳表現。又看看日本的學校教育,學生乾乾淨淨、溫文有禮,不要說在校內,就連在大街小巷也看不到民眾亂停腳踏車、機車,汽車也一樣,即使不畫停車格,大家還是停的整整齊齊;地鐵無人管理,乘客依然靜默排隊依序候車,車到站絕對排隊上車不爭先恐後,車廂內安安靜靜,雖然滿身酒臭卻依然紀律嚴明;且不管都市、鄉村馬路上,很少看到紙屑、垃圾或空罐,但在台灣的街道,卻到處可目睹髒亂景象,日本人重紀律及服從性之高,確實令人佩服。
學生服儀外表是一個學生從小生活教育的要求重點,更是培養民族性的最佳方法,一定要從家庭及學校教育著手。就如美國教育家隆˙克拉克在其著作「優秀是教出來的」一書中強調的「教孩子守規矩、愛讀書還不夠,還要為自己負責,為別人著想,才是真優秀」。人民的學識教育水準提高,但若缺乏生活教育,生活品質仍然很難提升,生活教育落實無法只靠課程、教科書或口頭教導,還需化為行動,真正在生活中實踐,「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才能成為生活態度。
四、校園安全靠彼此關心
古語「遠親不如近鄰」,父母、老師、警衛雖有保護學生的能力,但卻無法隨時守候在旁,最能關心彼此行蹤與安危的一定是自己的同學,所以同學間,一定要彼此關心提醒;其次學生自己一定要有極高之自我憂患意識,學生往往因好玩、好奇,把危險設備當玩具來玩,才會間接造成危險與傷害。視校園為家園,視師生為家人;對人、對事、對物多一份關心,就會減少一分傷害,彼此緊密的扶助、關心,絕對勝過銅牆鐵壁。

肆、結論
學校是教育場所,一切大原則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權」,要建置優質的教育環境,首要條件就是建立溫馨的校園,校園中如果氣氛溫馨,教師不會隨意體罰學生,學生和家長也會更尊敬老師對學生的管教。
教育是國家的根本,教育一垮,國家一定垮;當大部分教師顯現「無可奈何、不如歸去」的喪志心態時,再多的飛機大砲、提振經濟方案,都救不回來。我們應該找回教師的尊嚴與熱忱,作官的肩膀與尊重,台灣才會有亮麗的明天。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