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與人生觀
(92年12月1日 慈濟大學專題講座,本文由慈濟大學通識中心整理轉載)
*本文著作權屬於江澄祥 教授。參考或引用,須註明出處,否則責任必究。
內容:
這是專題的課,我想用專題課的心情來講。我自己也在學校上課,所以就用上課的角度來看這樣一個問題。我的題目是價值觀與人生觀,跟我上的課有密切的關係。我特別要聲明,我不想做道德的呼籲,也不想做主觀價值的灌輸。這只是做一個解析,最後的價值判斷留給各位自己斟酌。講義綱要應該每個人都有吧!因為那是通識中心臨時告訴我要綱要,我臨時擬的。裡面可能不是很周延,但是因為時間有限,所以供各位參考。那不是什麼真理,或者很嚴謹的東西。因為這個題目本身非常抽象,也有一點點深度,所以無法用直覺去了解。因為題目「價值觀」它本身就是蠻抽象、甚至帶有主觀性的東西。我想對一些理論性的東西,我簡單提一下。在沒有講之前,我先講一些小小的例子,再來看我們綱要上的問題
我們常喜歡說轉念之間人不一樣、想法不一樣。我想大家最喜歡講的故事是「六尺巷的故事」。相傳在古代有兩家人住在隔壁,成天為了一個圍牆吵架。有一家哥哥在城裡當宰相,另外一家是個蠻有錢的商人,兩家為為牆吵架不可開交。以商人的想法,認為這宰相弟弟是仗勢欺人;以宰相弟弟的想法是,你這商人有眼無珠,竟然敢跟宰相的弟弟吵架,最後宰相弟弟實在氣不過,寫了封信給哥哥,意思叫他哥哥給對方好看。沒想到,他哥哥回信只有很簡單四行字:第一句是「千里尺書為一牆」就是說迢迢千里一封家信,就為一面牆;第二句話說「讓他三尺又何妨」;後面兩句說「萬里長城今尤在」、「唯獨不見秦始皇」這四句話很清楚告訴弟弟:你在爭什麼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他弟弟本來跟人家爭的不可開交,後來看到這四句話,馬上想法全變了!豁然開朗跑到隔壁,告訴隔壁的人說:「你說這牆是你家的?」隔壁的人當然說:「當然是啊!」他說:「給你,你要給你,我再讓三尺給你。」這商人一聽嚇一跳,想說昨天還在吵,今天還讓三尺,一定有什麼陰謀。結果到處打聽,到底在耍什麼陰謀。有戶人家告訴他,人家這不是什麼陰謀,人家哥哥在城裡當宰相,人家見過世面,不想跟你爭這個東西。這商人一聽,你以為我沒有見識?結果跑過去說「這個我不要,我也要讓你三尺」結果呢,兩個都不要那面牆,都要讓三尺。這就是「六尺巷」這個地名的由來。這個例子其實滿簡單的,轉念之間價值全然不同,所謂海闊天空。你要爭,大家爭有形,爭的不可開交、你死我活;大家不爭,整個世界好像都不一樣。
好吧,這是非常簡單的一個例子,這例子讓你想到什麼?就是價值問題。我再舉一個我個人的例子:以前我家裡非常窮困非常窮困,那是真的不是自己渲染,所以唸大學根本沒有錢。當時唯一能唸的就是東海大學,因為它全部免費,還有工讀制度。所以去學校一開始,我就要工作。東海大學一開始,只有兩個學院:理學院和文學院。理學院剛蓋好,地下室都沒有燈,而我負責打掃理學院,每天吃完晚飯去掃地下室。當時九月風好大,大肚山風好大,又冷,一個人提著水管、水桶、拖把,一個人到地下室去掃,好暗、好恐怖,但不得不掃。掃上來,捲個褲管滿身濕的,站在理學院的大門口,遠方看著宿舍燈火通明,我的同學在那裡有說有笑。那聲音雖然很遠,但是我聽的好清楚,想到自己沒有錢唸書、這麼冷的天一個人這麼暗、背著那麼多的水管、拖把,這樣掃地。人家有錢人在宿舍有說有笑,當時真的悲從中來。我把這個故事感受告訴學生,學生第一個反應:「老師你當時怎麼感覺?老師你有沒有反抗社會的心態?」我說沒有。我真的當時想:「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沒有誇張,但現在我可能不這樣想了,因為社會環境變太多了,價值觀會受影響。當年我真的這樣想,那種人真的蠻多蠻多的。當時轉念之間這樣想,實在非常氣人,社會非常不公平。所以我常對學生說:「你的價值對你應該是蠻重要的,最好適合你的環境。你善用環境、善用價值,對你應該蠻有幫助的。
我長話短說,我想告訴同學,如果你非常幸運生長在一個環境非常好的家庭,不愁吃不愁穿,你快快樂樂得過一生,你真的要覺得你好幸運好幸運,上天實在對你好公平好優厚。但從另一個角度,你要覺得悲哀,因為人類心靈上可以感受的東西,你感受不到。倒過來,如果你生長在一個非常窮困的家庭,甚至於你可預期你有生之年翻不了身的家庭,也許對生活上,你實在非常難過,非常不幸,但在心靈上你要覺得你實在太幸運了!太得天獨厚了!只有這種家庭你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做相依為命、真情的可貴。家人可能都沒有東西吃,一點東西互讓,那種感覺是什麼只有你能體會到刻骨銘心是什麼。我常常喜歡引用孟子那句話:「空乏其身,形弗亂其所為」,然後經過「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些增益,都是心靈而不是感官的。如果你生長在一個好的家庭,你真的可以有非常好的感官享受,但是你在心靈上,可能你是有所失的。但你生長在快樂的家庭,你也沒有必要自我做賤,或者自找痛苦。你這是心靈上的不幸,感官的幸運。生長在痛苦的環境,你可以想心靈上,造物者真的對你實在太優厚,你要善用它。
你價值選對了,你真的不必哀怨。但最悲哀的是你生長在痛苦環境,卻羨慕人家有錢的生活。我可以告訴你,你會兩頭落空。因為你感官的得不到,你心靈的也得不到。你在幹什麼?你在跟自己過不去。多少人走上這條路?這不是跟同學唱高調,是真的。很多人不會利用自己的環境、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不能配合你的環境,不能善用你的價值觀,等於說你沒也知識、沒有判斷力,對價值觀沒有正確判斷力、正確分辨,你會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我跟同學講一個更簡單的例子:有很多同學可能去打工,我常常非常反對這種東西。但有些人家庭環境需要打工,你也不能說打工不好。但這怎麼辦呢?坦白說打工就是為了錢、為了利。你學了很多社會經驗,有所成長,我不能說它不好。你在技能上、社會經驗上、感官上,確實是成長;但在心靈上你複雜了!心靈跟感官是不一樣的東西,技能跟心靈當然更不一樣,心靈上我們希望純潔,但在感官上當然希望接觸很多有不同的經驗、不同的感受,當然在技能上你可以精益求精,那你到底在這一生你要怎麼看?這兩個一個在生活上,你如何讓它更好?在心靈上你如何讓它更純、更真?那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所以有時候我會告訴打工的同學,你的價值不要投進去,那只是工具、那只是方法,你人生的目的意義到底在哪裡?人生有他一定的意義,說的蠻神聖崇高,但再神聖崇高,你也不能脫離現實,因為生活感官也不是毫無意義,兩個價值不同而已。
你怎麼樣不要因為一個而失去另外一個。沒有感官,談心靈是空談,等於說你生活過不好、生活過不下去談什麼心靈?但如果你一直投入在生活的改善,那你的心靈又怎麼保持那個非常可貴的純真?所以我有時候會告訴同學,當你有必要去從事一些說起來蠻俗氣、蠻實際、庸俗、賺錢的事務時,你要怎麼去調整你的價值?我說那是轉念之間的問題,如果你今天去實際工作,你不要把它當作最高的價值。那價值屬於蠻低層次的價值。我講一個不該講的例子,那是實際的例子,轉念之間的問題有點罵人,但不是故意。有個學生去打工,家裡非常窮,那還是我介紹去打工的,就在我以前上班地方打工。那時她很窮,正讀大三時,那打了兩三天,我中午休息去看她打的怎麼樣,她看到我淚汪汪說:「老師我不想再做了」而且哭得好像蠻難過的,我把她叫到旁邊。她說:「老師我不要、我再也不想打這個工了」她幹麻勒?她在福利社端麵發生什麼事呢?因為大廚公開罵她:「虧你是個大學生,連個麵都不會端!」女生為唸書,打工被羞辱很難過,不想打了。我說:「打下去,不要辭!因為你告訴我這個理由,所以我要你做下去。我說,如果你再聽到師傅說這樣的話,你馬上要告訴自己,就因為我是大學生,所以麵端不好。你因為很會端,所以你當這個吧!」就是這個轉念之間,如果你要把低的當作高的,那是你自己的問題,當然我們不應該把職業分高低。
我們再舉一些例子來說:其實心靈的東西,是人類蠻可貴的。我們說「心甘情願」。問你說心甘情願為了什麼?如果為了「利」心甘情願,那你的生活還是感官的;如果你為的「利」是崇高神聖的,那就是心靈層面的。這裡比較難分的是感情的東西,任何層面可能都可以分兩個不同的或更多。我今天的價值觀主要是談到感官跟心靈的區分,所以我想簡單的說。我上課的時候跟同學講過一些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天下無不是父母。父母怎麼可能不犯錯?傳統中國講的是心靈,不是講感官價值,不是講客觀事實。大家也知道客觀事實,父母可能會犯錯。因為講的是心靈。若父母事實上錯了,我都算它對,除非這個錯對他有傷害。比如說父母不懂這個東西吃了對他不好所以吃了,這種有傷害我們告訴他。其他有關人的問題,父母錯,算對他一片孝心啊!不要怪他。
因此這句話的解讀應該從心靈價值的解讀,我們對於古詩的解讀,常常會有這樣的落差。為什麼很多人去罵傳統東西?它可能轉念之間沒有轉過來,所以有時候跟同學談到有些老一輩喜歡看的影片,像阿信,學生就會問老師:「你真的喜歡看這個片子嗎?」我說:「這不是喜不喜歡,這裡面有它的價值意義。」學生說:「老師你不覺得阿信有被虐待狂嗎?」我說:「你怎麼這樣講?」你不能說學生錯,但你要想她為了什麼?因為阿信不在乎她的感官,她在乎的是心靈。像這樣同樣的問題,看你怎麼解讀它。所以像理則學的課,我們講價值問題,我們就問學生說,母親節的時候台灣媒體喜歡報導說台灣媽媽辛苦指數相當高,好像很不好。你從感官來看,當然媽媽的辛苦值得我們去重視,甚至要想如何改善。但心靈上,媽媽可能不是重視她的辛苦,她寧願我做牛做馬,只要我的小孩乖巧、孝順、有成就,她再辛苦都願意。媽媽不是要求輕鬆、要降低她的感官辛苦指數。她可能更擔心她心靈上的辛苦,像小孩不聽話、不孝順等等,或者沒有成就、沒有前途。也許我們的社會當中,很多人更重視心靈,不重視感官。所以有的學生老祖母在鄉下,因為家境不好,為了替讀大學的孫子籌錢,委身替人家帶小孩、洗衣服。如果有個老祖母她很有錢,讓她的孫子讀大學,這看起來沒有很理所當然,但比較顯現不出她心靈上的價值。因為這種價值雖然也很好,但是透過感官的付出跟他願意犧牲自己的感官,讓孫子去唸書這樣心靈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心靈的顯現常需要透過否定感官,才可以突顯出來。我們在感官上也可以呈現心靈,但意義不同。因為他的意義沒有純心靈高,今天我們沒有辦法詳細去分析。當然心靈也有很低層次的、也有高層次的,有的是跟感官有關,有的是靠否定感官去突顯出來的心靈價值,我們就用這很簡單的例子把它突顯出來。另外我們的綱要提到個人的跟集體的問題,當然我們講的不是政治上的,是個人價值跟集體價值的東西。近來西方特別強調個人價值的追求,但不是自私自利,人家是公平的、合理的追求。但傳統中國非常反對,他不是要你追求集體的價值,而是道德上的價值,不能講個人。課堂上我喜歡跟同學講個人不等於人,個人再多也不等於人。這個概念如果沒有聽懂的話,就沒有辦法講下去。個人是個別化、特殊化之後叫做個人,人沒有個別化特殊化叫人。是什麼造成人個別化、特殊化?原因當然很多,簡單說跟人有慾望、還有與環境很有關係。因為環境跟個人慾望,所以產生個別化、個人化不同。那「人」的意思是說,比較不管環境、個人、慾望、感官,就保存原來的人。中國文化一直想把個人回歸到「人」,把個人化個別化去掉,就回歸到人。
其實價值是集體的概念,我現在用簡單的例子來呈現這個問題。很多人會隨便說「每個人心中有一把尺」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但這句話至少有三個完全不同的意思。第一種是這把尺以個人為基準,每個人都不同;第二種說法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大家相同的尺,屬於社會共同而有的尺;第三種是人性的一把尺,只要是人都有。這個文字上雖然都叫一把尺,但這三把尺可能都不同,甚至相反。你的那把是個人化、個別化的一把尺,意思是衡量自己所要的、衡量你的環境、你的主客觀關係,來選擇對自己最有利、做最好的判斷。或者那一把尺是人所共有的尺,來衡量你離它有多遠。衡量你是否過於自我,是測你離開人的標準的距離。這三把尺是不同的,但我們常忽略掉「每個人心中有一把尺」這句話。好吧,我想用這樣點到為止,因為綱要上我有做一些比較理論上嚴肅的說明,但口頭講的時候,盡量用一些小例子帶過去。
另外,我們如果得去分辨人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層面,所有的思想家、哲學家都很非常重視人;而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很重視集體或個人。思想家、哲學家喜歡重視「人」,甚至重視比人更高的自然,這是哲學問題;若只有重視人,那是思想問題。那現在,可能大家要分辨一下「人」。一般思想,哲學喜歡分析人,最簡單來說,人有生理,而自然科學非常重視研究人的生理,生理包括組織、分泌、腦力、智力。我把腦力、智力當成人的物理現象,我把它歸到生理那裡去;心理就是感官層面,人的一些直覺反應跟行為反應都是心理層面。心理層面是社會科學研究的,生理是自然科學研究的人。把心理跟生理加起來,都適用以科學研究人,不管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如果研究人的心靈,就屬於人文的東西。心靈不能用觀察、歸納做證明,它只能用領悟、感受,用演譯、用推理,那這推理過程,我今天就不談。
心靈跟心理很難分,在傳統中國它不用「心靈」這個詞彙,它用「心」。現在我們都用「心靈」,用心靈可能很容易跟另外一個靈魂相混,哲學家喜歡把它分成四個不同的性質:生理、心理、心靈,跟靈魂。靈魂這種東西比較特別,因為有人不相信有。靈魂指的是把生理、心理、心靈放在一起,就是活生生的人,包括感官或心靈這種。但一般認為活生生的人,我們在看他,我們不看他的靈魂,什麼時候我們才看靈魂呢?活生生的人不在了,那時候我們才有靈魂的說法。那一般我們是這樣去分。前三個生理、心理跟心靈,這三個是活生生的人。當在靈魂與活人在一起,我們不去談。但當生命結束了,我們才去談靈魂。開始也許產生意義,或開始存在,但是有人不相信有這種東西,認為人就是生理、心理和心靈構成,沒有靈魂這種東西。它牽涉到信仰問題,靈魂這便成宗教的問題,可能一大堆靈魂的理論就跑出來了。
你不相信有靈魂那這一部份,就不談了。我們現在對人做簡單的分析,這一部份因為會影響到我們今天談的,所謂價值觀問題。我們講的是人的價值觀,不是講其他物的價值觀。人的價值觀就是一般認為人認為什麼是真理。一種是哲學家、信仰家,把自然、宇宙當作價值,這意思是人只是自然宇宙的一小部份,所以人應該不要以人為界線,應該活的超越人道、自然、宇宙。那中國的道家就想把人帶到這個境界,認為人不要只活在人,要活在真理。因為這樣太矮化了人,看人怎麼能夠看這麼狹窄的定義?應該看人來自自然、宇宙,接受自然律所規範的。我們應該活的不違背自然律,而不是違背人,應該跟自然律合而為一,才是人生意義價值。這種意義超脫人的價值非常高,我們把他說這是哲學的價值。裡面包括宗教在內,它也屬於超脫人的,因為他相信人之上,還有神、有天。造物者、起源者,我們把它籠統概括為超越人的定位。一個有價值的人,活著不該以人為限,應該超脫到人之上的標準,那是最高的價值。第二個價值是活的像人,我們不談人之上、我們是人嗎?我特別講的人,不是個人、不是社會、不是很多人的問題。人到底是什麼?這是人文的,沒有辦法用觀察的科學實證,沒有辦法觀察、歸納,我們只能用推想、從有形推到無形去。我們可觀察的個人、所有人,都有共通的本能,或者是潛能。由這樣推,有共同的本能或潛能,一定有共同的本性,否則,怎麼能產生這樣的特點呢?所以人活著要合乎這樣一個特質,但我們常常還會這樣區分。
我們今天以「人」為價值,我們就不要去重視有形的東西。人是抽象的東西,簡單來說中國文化喜歡談天理人欲之爭。中國文化喜歡說人欲,就是後天的,就是個別化、特殊化的。具體的說是和動物相同共有的特性,那天理就是良知、良能,純心靈方面。一般動物有,但可能不強,而人類特別強。有的低等動物可能什麼都沒有,只有感官、只有生理或者心理。牠不會追求神聖,不會追求偉大、崇高。所以中國強調人應該把跟動物共同的地方去掉,因為那一部分也是天生的本能。但是那一部分跟動物相同,對於人來說,就是不純的人。跟動物不同的或動物沒有或特少的,就是所謂的良知、良能。因為動物都有慾望和感官,那一部份我們不值得重視,你重視就等於人變成了動物,同樣的價值我們要追求特有的純心靈。中國人這樣講,我們不能說沒有道理,這是一種分法。但是西方一直不能接受這樣的東西,認為本能的東西都要加以肯定。他們認為我們的慾望都是與生俱來的,為什麼要說慾望就比較不值錢呢?為什麼跟動物一樣,就要說它不值錢呢?所以西方反對這種說法,從紀元前的四世紀到五世紀,柏拉圖提出的人的靈魂,就有所謂慾望這一部份。慾望扮演慾望該扮演的、理性扮演理性該扮演的、感情扮演感情該扮演的,這是把它們三個做一個非常好的調和而已。
西方一開始就沒有主張把跟動物相同面去掉,但中國同一個時期認為動物面應該去掉,才能顯出人跟動物不同、才能顯出人特有的價值。西方之後還有很多變化,我們今天不講這個,但我們提醒說,對人的價值定義有所謂追求自然宇宙法則,這西方也有。西方在紀元前二、三世紀,他們追求自然律。這部分中國也有,但中國主要的價值觀是儒家影響下來的。如果你去突顯跟動物的共同面,不嚴重他說你小人,嚴重他說你是禽獸;克制得好,他說你君子,克制的很好,他說你是聖賢,這個觀念影響非常大。有人說道家影響我們非常大,道家追求超脫要跟自然合而為一。但道家影響是消極面的,他的影響是要我們解脫。道家可以讓我們安身但沒有立命,價值觀帶有立命的效果,不是只光給你安身過這一生。它要讓你活的有意義,所以道家不去強調人本意義,認為人只是一個自然現象,就照著活下去。但儒家認為活著要有意義,它的意義是強調要安身,也要立命。這是我們今天不得不提出來的,因為道家、儒家影響我們非常大,這兩家真正影響價值觀是儒家。
到目前為止,這是關於綱要上有些人性的解析跟價值的關係。另外,綱要上提到一些問題,其實有些是重複的,不過要強調一個東西,就是為什麼人類要塑造?所謂價值觀其實也許是為理想,是為需要,所以綱要上提到社會價值。我要提到這個問題,社會價值在塑造的時候,一個原因可能為了理想活著,這非常神聖有意義。如果,人類今天沒有塑造價值觀的話,那人很難找到標準,因此價值觀變成維繫社會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人類完全用本能維繫社會,那社會會解體。因為人跟禽獸一樣,用生物本能、用體力、陰謀詭計,那這社會跟野獸世界沒什麼不同。人類會思考很多,因此不願意社會變成這樣。人類基於不能用生物本能互相維持,因為那樣誰的安全幸福都保障不了,所以基於這個需要,人類透過很多智慧去塑造價值,去提昇改變大家原始生物本能,所以才會搞出這一套。因此談到價值問題,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是,為什麼當時這樣一個動機,去塑造價值?
其實動機都是消極的多,都是為了解決問題需要。那關於這個提昇問題,人類要運用跟動物不同的部分去提昇。有一些考量點,我想這個講義上有,就是說我們怎麼樣考量這個問題。第一個可能就是要注意到,怎麼樣讓我們去提昇個人?如何提升到社會?不要完全停留在個人,要提昇要考慮整體社會,如果大家都不考慮整體,那人可能跟動物一樣,很難維繫。不過,社會到底還是人所組成的,到最後還是很難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一個標準。你說社會採用多數的,但多數同意的標準其實技術方面可以改變。我今天可以讓少數變成多數,用欺騙都有可能。用社會多數、少數衡量來找到共同標準,是方法之一,但不穩定。大家都想辦法在方法上來設法,西方他們方法非常重視公平、合理、正義,但是很難停在一個絕對的標準,因為它是相對的真理。所以有的社會像中國,想辦法找一個絕對的標準,就是人如果個人能提升到社會,已經不錯了。如果你再提升到一個絕對的真理、絕對的標準那就沒有話說。問題是人到底是什麼?那就是人不能講個別化,不能講特殊化,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你要找到人性。天生人性那是比較沒有後天性的,沒有個別化,用這個作標準,比較穩定,比較沒有話說。
那有人說,那人更高也來自自然,也可以提升到自然,到哲學,那這是一個標準,那我們定價值你可以這樣提昇。第二個由有形提升到無形。人類有感官,感官比較能分辨是有形世界的東西,就是我們科學處理的有形社會。我們感官處理一大堆,有視覺、嗅覺、聽覺,都是屬於感官讓我們了解、判斷,甚至改變很多東西。我們知道,在邏輯層次上,越具體越有形越複雜,差異性越大,層次越高,越抽象、越概括,越沒有差異性,越容易找到共同點。因為它是一種概念、一種感受、一種絕對的真理、一種無形的法則。所以有時候人類的價值,為了避免紛爭,會故意的把有形的變成無形價值。常會有些原則從個人到社會到自然法則,從有形到無形,對人來說也一樣,我們可以把它提升到生理,到心理,到心靈,到靈魂。那越來越抽象,大家比較沒有爭執。你講生理,大家都有不同的需要;你講心理,雖然有相同,但是還是有不同;你討論心靈比較相通,你討論靈魂那都不相同。我們把價值定在靈魂,那現世一切都不重要。什麼不公平、一切的痛苦、一切的什麼,都不重要,來世才是重要的。那大家比較有共通點,但靈魂牽涉到有人信,有人不信,在我們可以感受到的就是到心靈,至少可以提升到這裡。
那在時間上價值怎麼提昇?大部分都從短時間提升到長時間,那最好提升到永恆價值,所以價值是有高低。由以上這些原則,來塑造價值,越高越容易找到共同點,能夠對社會產生一個共同的標準。大家依照以上這些方向,來找到一個如何讓人類社會可以維持一個標準,那價值原則上就是這樣一個性質。不過價值也不是我們隨隨便便依照原則就把它創出來,其實人類早有價值的營造,要配合當時很多條件。例如自然環境、生態環境,還要考慮當時社會需要,還有個人需要,就是說我們前面講的一些問題。當一個國家民族早期在定價值時,如果不合需要,可能還會帶來更嚴重的衝突。
人類早期定的價值,不是隨意定,否則可能要付出代價,你的社會可能會解體,個人會迷失,甚至會失去意義,無法維繫。這個問題,短時間沒辦法談。我們在清朝末年,接觸西方就犯這個錯誤,因為西方社會它有它的考量,我們只是看當時西方提倡科學,很不錯,以為追求個人很好,但是我們沒有那樣的條件,所以走上那一條路,會使我們價值發生問題。坦白說,中國人為什麼生活壓力那樣大?因為人口跟資源不成比例。我們人口占地球上佔五分之一,但資源分配非常可憐。所以當初我們定那套價值,有它的原因。各位有興趣,就看看古書,為何聖賢講出一大堆?當時他們所考量的,不是以自我的喜好為出發點。以孔孟的智商,不可能提倡出這種克制慾望的價值觀。但是外國,它可以以個人為出發點,因為它的環境跟人口壓力沒有那麼大,他們大可走感官,沒有什麼不好。
人類早期定的價值,不是隨意定,否則可能要付出代價,你的社會可能會解體,個人會迷失,甚至會失去意義,無法維繫。這個問題,短時間沒辦法談。我們在清朝末年,接觸西方就犯這個錯誤,因為西方社會它有它的考量,我們只是看當時西方提倡科學,很不錯,以為追求個人很好,但是我們沒有那樣的條件,所以走上那一條路,會使我們價值發生問題。坦白說,中國人為什麼生活壓力那樣大?因為人口跟資源不成比例。我們人口占地球上佔五分之一,但資源分配非常可憐。所以當初我們定那套價值,有它的原因。各位有興趣,就看看古書,為何聖賢講出一大堆?當時他們所考量的,不是以自我的喜好為出發點。以孔孟的智商,不可能提倡出這種克制慾望的價值觀。但是外國,它可以以個人為出發點,因為它的環境跟人口壓力沒有那麼大,他們大可走感官,沒有什麼不好。
考慮環境之後,你要清楚價值本來就是強人所難的東西。我們知道人類的特質大致來說可以分為感官跟心靈兩大類。感官跟心靈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因為我們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造物者給我們這些很特別的特質,但這些東西又是跟感官相同的東西。所以中國講的很好,每個人生下來都面臨天理人欲之爭,那就為難我們一生下來,給我們滿足,然後又告訴我們心靈要正要純,所以很為難。追求感官價值的人,他們是很合乎直覺的人性。但是心靈是隱藏的,所以西方文化屬於強勢文化,因為它順應人類的感官需要,當然顯得強勢、容易接受。中國文化要去壓制慾望,這不是我們能去選擇的。這一部份我們不談,我們的祖先爭論的很厲害,意思說如果你要走上感官這條路,那子孫一定會殘殺。那到底會不會毀滅?不知道,但是我們現在有這樣的隱憂,因為歷史不能看幾十年,我們這樣幾千年下去,誰敢說中華民族不會自己殘殺?因為實在太可怕,有人憂心忡忡,假定台灣現在經濟下去了,年輕一代什麼事不能做。大陸十三億人口,共產黨管不了,全跑到都市去,那會怎麼樣?如何讓大家不要因為慾望感官得不到滿足而殘殺?這可能很難。
價值要塑造,如果你塑造感官,比較容易。你塑造心靈或者靈魂,都不是很容易。但是心靈是最難的,因為你必須說明為什麼要克制慾望,你還要把真理人性一起陶冶,透過教育慢慢培養。所以一個價值的重要性,是人們要求自己去追求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這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東西。如果價值沒有塑造,那人類就會回到所謂的原始本能。這是非常可怕的東西,接下來我想提到今天的另一個人生觀的問題。人生觀不過是我們對價值的一種偏向,以及對人生的一種態度、對行為的取向,我想把它具體點講。關於價值取向問題,比如說有人人生觀重視養生,有人注重養心。完全養生很要不得,把身體養得很建康,但是有任何煩惱它就避開,即使親戚發生了嚴重的事,他八點就要回家睡覺,我不知道你們能不能接受這樣的東西。養生包括心理保持快樂、平靜,不必為了生活奔波。其實也很多人重視養心,精神保持非常輕鬆,一種心靈的養心不要有太強慾望,不要有野心。換句話說養生,你可以看它偏向感官的或心靈的。我不知道你這一生來經營什麼?有些人來經營生活,有些來經營生命,我要讓我的生命很有意義,但這不是二分法,不是互相排斥。
你可以看看自己的人生觀,比較偏向經營社會事業,或者經營生活,或者經營興趣。人生觀包括對社會和其他人的態度,這一部份我想比較容易瞭解,就不講理論。另外對於行為取向、積極消極,這只是人生觀的問題。底下把人生觀跟價值觀放在一起來看,如果你沒有一定的價值觀,人生觀會顯得自由但空洞。但如果你的價值觀是混淆的,你的人生觀則會迷惘、迷失。最好是價值觀不但明確,而且屬於高的價值觀,例如靈魂等。如果你的價值觀是高的話,來定你的人生觀,雖然非常明確,但是你的負擔非常重,但是這種負擔會有意義,會有寄託。如果你的價值觀很明確,但是比較屬於層次低的,例如感官,其實也還好。它不是那麼痛苦,但是還算快樂。因為感官這種東西要透過公平競爭來決定勝敗,西方的感官價值非常強調過程的公平、合理、正當有意義,結果他們比較不重視在社會合理體制競爭下的成敗,你自己要負責。過程壓力就很大,再加上結果才能定出你的成敗。所以西方人一生可以賺好多錢,表示成功,但是過程是經過公平競爭,然後以錢來衡量。因為他強調這一部份,所以在過程你必須承擔很重的壓力,還要想到結果你可能還不能夠贏人家。所以你會沮喪,也會徬徨。
傳統中國很少人隨便自殺,但是目標很清楚。雖然包袱很重,但不會輕易自殺,西方反而容易自殺。所以有些人說有了憂鬱症要減輕壓力,但是它可能是因為無聊自殺、空虛自殺,這不一定是好辦法。但是如果你給他更高價值的壓力,他不一定會自殺,所以給人類包袱是有意義的,他不一定會自殺,因此這個問題變成怎麼去考量、去選擇。價值觀分社會價值觀和個人價值觀,如果社會根本沒有價值觀,那人跟動物是差不多的。現在還有很多國家社會價值是停留在那裡,它沒有一定的社會價值觀。有價值觀的社會可能定在哲學、宇宙自然等等,但是我說過這不是自由可選。現在有個問題,如果社會價值觀有一定,那就會有一定的約束力、一定的寄託。這時候你的個人價值觀如果跟社會價值相同,你會被肯定。但如果相反,你會變成邊際人,但也許你的個人價值觀是對的。因為社會可能是感官的,但你可能採用較高的價值觀,這種情況你可能會被孤立,但是你的生命很有意義。如果你跟社會價值完全相同,你也可能懷疑公平就好嗎?合理就對嗎?不夠神聖吧!那這可能就是問題了。但真正會發生問題的是你自己或社會根本沒有價值觀,或者社會的價值觀是混淆的,台灣社會現在是這樣。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人生觀。其實人生觀就在我們社會當中,你自己採用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包括對自己和生命,也可能價值觀混淆,所以各位,人生觀是很難定的。我想簡單提供一個參考,我常喜歡講要怎麼去看人生?現在的西方把人生看做是一個過程,認為每一階段很成功,加起來就是成功,不要犧牲哪一個階段。三歲時,你就哭得很像三歲、十三歲玩泥巴、二十三歲你就挑戰成功、六十三歲你就在養老院。每一階段不要想太多,這是西方的觀點。傳統的中國把人生看成旅程,蓋棺才能論定。這種情況前面都要犧牲,三歲不能哭、十三歲要奮鬥不然沒前途、二十三歲要奮鬥、六十三歲才享受人生的成果,前面的意義是為後面。有人說中國人的人生觀是倒吃甘蔗,西方則有點正吃甘蔗,是兒童的樂園、年輕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墓。有時說起來很感傷,如果你去養老院,很清楚就是等死。因為工作人員都是在做他們的工作,為你服務不是為了你。你說好不好呢?在西方,你不要想太多,你要看你的價值觀能不能跟你的人生觀配合。在中國,我們傳統的東西沒有完全丟掉,所以你們很多壓力可能不是來自競爭的壓力,而是人情的壓力。因為有些家長愛子心切,關心過度。但是西方很少父母拿小孩子去比較,他們認為要尊重每一個人。現在我們是傳統加西方的東西混合,這讓我們無法負荷。這種「舊瓶裝新酒」的傳統東西,很難洗淨。傳統的價值已經變成一種遺傳,大家也不必太難過。像日本雖然現代化,可是價值仍偏向傳統,沒有完全西化。所以我們如何在價值跟個人人生觀找到平衡,那我們要去面對它。
我想最後簡單的給大家一些參考:人生不要怕苦。興趣很重要,這是好。如果你要西化,但你還殘存傳統那就有點問題。因為興趣是建立在文化價值上,對立性的科學的感官對於追求興趣比較符合。傳統追求有意義的個人,所有興趣的東西,幾乎都沒什麼偉大之處。偉大之處幾乎都是違背個人興趣的,但要提醒大家一下,不是違背個人興趣,就一定有意義。我做個比喻,你媽在你三歲的時候,晚上爬起來為你換尿布,她可能沒有興趣,但是她必須成功、勇敢的去扮演她該扮演的角色。所以你去實踐,就不要怕苦、怕難。但是你不必刻意去找你沒興趣來做,那樣子做賤自己沒有必要。
我常喜歡講三種人生觀,假定我們今天從花蓮坐車到台北玩,這個人生旅程只有一次。沒有第二次。第一種人他一聽沒有第二趟,於是花蓮上台北沿途景色風光,他通通要看,一樣都不漏。這樣的做法,很累、很辛苦,但這趟旅程他緊抓著意義;第二種人他會罵說那景色有什麼用,所以他從上車就開始睡覺,旅途非常舒服,但是他什麼都沒有得到;第三種人他一樣罵人看什麼風景,但也罵睡覺的人,說他們浪費時間。一路上打橋牌,結果到了目的地,也是什麼都沒有得到。
我今天講了三種人生觀你自己回去參考,看你是什麼樣的人,你以後想做什麼樣的人。演講就到這裡為止,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