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感實驗室/當數學遇上詩
國高中時,我習慣把國文跟數學交替著念,因為有一位老師說「文科跟理科用的大腦部分不一樣,交替著念才能讓兩邊輪流休息」。當時我就這麼相信了,覺得國文跟數學是兩門截然不同的學科。一個強調記憶,一個雖然有很多公式,但本質上是一門以理解為主的學科。但後來我發現,國文跟數學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遙遠,甚至在某些時刻,如同文氏圖中間重疊的那塊一樣,兩個科目將重疊在一起。
古代的數學家即有「詩以載數」的紀錄,運用詩詞朗朗上口的特性,將數學知識(或甚至題目)乘載於其中。比方說清朝數學家徐子雲在《算法大成》中有這麼一首: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內幾多僧。三百六十四個碗,看看周盡不差爭。三人共食一碗飯,四人共吃一碗羹。請問先生明算者,算來寺內幾多僧。
翻譯成白話,大概是指山中有一座古寺,不知道有幾位僧侶,不過知道有364個碗,剛好用完。這碗的用法呢,是3位僧侶用1個碗吃飯,4位僧侶用一個碗喝羹。請問您可否算算,寺裡面有幾位僧侶?
這是題一元一次方程式,假設僧侶人數是x,我們可以得到
x/3+x/4=364
這道等式,解出來的答案是x=624,共有624位僧侶,用了624/3=208個碗吃飯,還用了624/4=156個碗喝羹,加起來剛好是208+156=364個碗。
方才這首詩其實可以看成是一道兼具文學價值的數學應用題,文學為輔,數學為主;還可以有別種數學與詩詞的揉合方式,例如反過來回到詩本身抒發情感的目的,數學成為輔助。
我的快樂除以我的悲傷
以為會得到幾倍幾倍的結果
得到的商
卻只是一
—林婉瑜《愛的二十四則運算》
林婉瑜老師的新詩,很巧妙地將數學元素「除法」融入在詩中。「快樂跟悲傷一樣多」的意涵,透過除法與商的表示,乍聽之下沒辦法直接理解,稍微想一想後,有種頓時「原來是這樣」的感受,就像是解了一道數學題目,得到的不僅僅是答案,還是一份情感。同時,也複習了一次除法。
數學詩是指創作者能運用數學概念及其延伸變形,成為意象創造和情景互動的重要元素。同時,也能促進讀者對於數學概念的深刻理解。
這是北一女中數學老師蘇俊鴻博士對數學詩的見解,我非常認同。不管是數學課或是國文課,如果能讓同學讀讀數學詩,相信都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