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imonth.blogspot.tw/2014/01/blog-post_137.html
十二年國教之課程省思
作者/紀延平(任教萬芳高中物理科)
為了因應十二年國教於103 年實施,高中的課程又搭配調整了。去年初進行了各科課程綱要(簡稱「課綱」)的微調。然而這樣的微調,並不能讓積極推動十二年國教的人士滿意,以致國教署還在繼續研究如何修改。在最新版本的《十二年國教課程規劃草案》中,高中必修學分為國文20,數學12,英文18,社會領域(歷史、地理、公民)共18,自然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則為16。
若按照這份草案,僅看學分時數的分配,自然科學四科總學分16 比起單一的國文20 或英文18 還要少,也比社會領域的18 還要低。自然科學四科共用16,平均分配的結果,物理一科也只能有4 學分。等於是將過去《95暫綱》的物理必修時數8 直接減半,比起目前的99 課綱物理學分6~8 也少了。新課綱的影響可能主要在高二的部份,因為原本《99 課綱》將高二物理區分為A、B 兩版,A 版2 學分,供文組學生學習,B 版4~6 學分,供理組學生學習。但按照新課綱的安排,高二物理只有2 學分,最有可能的作法該是保留A 而刪去B,也就是未來理組學生的要求只需與文組相同。
新課綱倘若如此安排物理必修學分,該就是為了學測與指考的兩試制度所設計出的削足適履之假平等!目前學測僅考高一二必修課程範圍,高二物理僅考A 版本,學生依學測成績選擇繁星、申請等多管道入學。反觀指考需要準備高中三年的課程,在依學測成績入學名額逐年增加的趨勢下,間接鼓勵學生僅需專注高一二必修課程,甚至在物理課程,光靠文組的物理A 版便足以應付考試。高二理組學生目前依照《99 課綱》,仍學習B 版必修而赴考A 版,若減少學分的草案真的實行,新課綱可能更助長了投機的人性,反而有害物理教學的完整性!
過去《95 暫綱》與《99 課綱》的高中數學必修學分均為16,而此版本降為12。雖有數學系的教授贊成「並非每個高中生都要學這麼多(深)的數學」,也支持降低「高中數學共同必修」的學分數,但如果是這樣的考量,那其他的科目(包括文組)也應該有同樣的思維,亦即:「各科未必都需要大量的必修學分來教導高深的知識部分」,但現況並非如此。況且,依照此規劃草案的作法,並不是擴大、細分數學的學習內容以維持最高水準(針對偏向理組的學生)而降低最低底線(針對偏向文組的學生),而是全體向下平移,使得依賴數學分析的理工醫商等相關科系新鮮人的水準向下調整,連帶影響學生日後那些依賴數學的專業必修課程之學習。加上學測僅考高一二的必修範圍,大多數學生必定只會唸要考的必修,對於選修課程的學習則是不在乎或放棄。在高中基礎知能不足的情況下勉強升學,進入大學後,預期各大學理工醫商等科系將開設補救教學課程,以彌補高中課綱與考試制度設計的錯誤!
對高中老師來說,該如何教學也是一大問題!以物理為例,必修的4 學分在高一的部份,應該變動不大,僅2 學分的課程。而高二的物理課程,就只能文理組不分的上A 版物理,一學期2 學分,只上一學期;或者是一學期1 學分,上一學年。選修課雖然可以開,但很難吸引學生暫且拋開考試的功利衡量而來選修。原本物理課程的規劃與內容就已經不足,再按照這樣的新課綱,可以說更是雪上加霜!
依照過去的經驗,最好在它還是「草案」的時候,該有的反對或修正的聲音就應該要發聲,以免等到開始舉辦「公聽會」,那時就不大可能翻案。盼望總綱委員會的委員們能夠聽到大眾的聲音,大家再仔細想想:
1. 大學端(尤其是理工醫商)到底需要怎樣程度的高中生?
2. 在物理必修學分近乎減半的狀況下,教授們期望高中老師怎麼教學生?
3. 整個國家希望經過十二年國教的公民在科學上應該學習到哪些主題、深度多少?
4. 在提升台灣經濟實力(尤其是高科技產業),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是否有足夠的學生未來能成為國家所需的科技人才。
由這三點出發去思考新一代課綱規劃裡,在知識面要學習多少?學生所能獲得的知識、能力、態度等各方面的增進要達到怎樣的程度?而這些面向可否也如考科的分數,區分為頂標、前標、均標、後標等諸多等第,或者像英文檢定一樣,區分為初級、中級、高級,然後讓程度不同的學生選擇學習不同標準的課程?但這樣「客制化」的課程,又要如何教學與考試呢?
或許自然科學的理想與美好,只是少數人才能接觸與感受的,但科學知識現在的定位已經漸漸轉換成服務大眾以及科技商品。從投機的人性觀點來看,若不能讓學生覺得數理好學,或者學習數理可以使得職涯一片光明,那麼,學生們當然會認為沒必要埋在選擇題堆中折騰。屆時,對於授課時數的多少、教材的難易也就更不在意了。屆時就會有補習班的應考對策出來,那麼當初制定課綱的努力與理想是不是就白費了呢?
另外,大考中心亦研擬十二年國教推行後的學測與指考合併,而教育部表示兩試合一是未來目標,這個可能的兩試合一新做法,本質上等於過去的聯考。大考中心不想落人口實,或許會考慮類似過去國中基測考兩次的考法。從這幾年經驗看來,升學考試實應一年一試即可,一年一試不等同於一試定終身,每年都可重考,重點是學生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志向,瞭解升學考試對自身的意義!而且在一年一試之下,高中課程也才不會因為學測與指考兩階段的範圍不同,而偏廢學習的內容,讓學生不致於受到考試制度的扭曲,產生的投機或消極想法。
教改不停,已經超過十年了!對岸的文革十年,就知道趕緊踩煞車,反觀我們的教改卻沒有停下來的跡象。百年樹人的大計畫不可一直翻攪,不然學生、師長、家長都沒有可依循的穩定長久制度,只有對於未來充滿不確定感,不確定感又衍生為不安全與危機感,造成教育的紛亂不止。如果有能力的我們不去做點什麼,是不是成了共犯呢?
為了因應十二年國教於103 年實施,高中的課程又搭配調整了。去年初進行了各科課程綱要(簡稱「課綱」)的微調。然而這樣的微調,並不能讓積極推動十二年國教的人士滿意,以致國教署還在繼續研究如何修改。在最新版本的《十二年國教課程規劃草案》中,高中必修學分為國文20,數學12,英文18,社會領域(歷史、地理、公民)共18,自然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則為16。
若按照這份草案,僅看學分時數的分配,自然科學四科總學分16 比起單一的國文20 或英文18 還要少,也比社會領域的18 還要低。自然科學四科共用16,平均分配的結果,物理一科也只能有4 學分。等於是將過去《95暫綱》的物理必修時數8 直接減半,比起目前的99 課綱物理學分6~8 也少了。新課綱的影響可能主要在高二的部份,因為原本《99 課綱》將高二物理區分為A、B 兩版,A 版2 學分,供文組學生學習,B 版4~6 學分,供理組學生學習。但按照新課綱的安排,高二物理只有2 學分,最有可能的作法該是保留A 而刪去B,也就是未來理組學生的要求只需與文組相同。
新課綱倘若如此安排物理必修學分,該就是為了學測與指考的兩試制度所設計出的削足適履之假平等!目前學測僅考高一二必修課程範圍,高二物理僅考A 版本,學生依學測成績選擇繁星、申請等多管道入學。反觀指考需要準備高中三年的課程,在依學測成績入學名額逐年增加的趨勢下,間接鼓勵學生僅需專注高一二必修課程,甚至在物理課程,光靠文組的物理A 版便足以應付考試。高二理組學生目前依照《99 課綱》,仍學習B 版必修而赴考A 版,若減少學分的草案真的實行,新課綱可能更助長了投機的人性,反而有害物理教學的完整性!
過去《95 暫綱》與《99 課綱》的高中數學必修學分均為16,而此版本降為12。雖有數學系的教授贊成「並非每個高中生都要學這麼多(深)的數學」,也支持降低「高中數學共同必修」的學分數,但如果是這樣的考量,那其他的科目(包括文組)也應該有同樣的思維,亦即:「各科未必都需要大量的必修學分來教導高深的知識部分」,但現況並非如此。況且,依照此規劃草案的作法,並不是擴大、細分數學的學習內容以維持最高水準(針對偏向理組的學生)而降低最低底線(針對偏向文組的學生),而是全體向下平移,使得依賴數學分析的理工醫商等相關科系新鮮人的水準向下調整,連帶影響學生日後那些依賴數學的專業必修課程之學習。加上學測僅考高一二的必修範圍,大多數學生必定只會唸要考的必修,對於選修課程的學習則是不在乎或放棄。在高中基礎知能不足的情況下勉強升學,進入大學後,預期各大學理工醫商等科系將開設補救教學課程,以彌補高中課綱與考試制度設計的錯誤!
對高中老師來說,該如何教學也是一大問題!以物理為例,必修的4 學分在高一的部份,應該變動不大,僅2 學分的課程。而高二的物理課程,就只能文理組不分的上A 版物理,一學期2 學分,只上一學期;或者是一學期1 學分,上一學年。選修課雖然可以開,但很難吸引學生暫且拋開考試的功利衡量而來選修。原本物理課程的規劃與內容就已經不足,再按照這樣的新課綱,可以說更是雪上加霜!
依照過去的經驗,最好在它還是「草案」的時候,該有的反對或修正的聲音就應該要發聲,以免等到開始舉辦「公聽會」,那時就不大可能翻案。盼望總綱委員會的委員們能夠聽到大眾的聲音,大家再仔細想想:
1. 大學端(尤其是理工醫商)到底需要怎樣程度的高中生?
2. 在物理必修學分近乎減半的狀況下,教授們期望高中老師怎麼教學生?
3. 整個國家希望經過十二年國教的公民在科學上應該學習到哪些主題、深度多少?
4. 在提升台灣經濟實力(尤其是高科技產業),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是否有足夠的學生未來能成為國家所需的科技人才。
由這三點出發去思考新一代課綱規劃裡,在知識面要學習多少?學生所能獲得的知識、能力、態度等各方面的增進要達到怎樣的程度?而這些面向可否也如考科的分數,區分為頂標、前標、均標、後標等諸多等第,或者像英文檢定一樣,區分為初級、中級、高級,然後讓程度不同的學生選擇學習不同標準的課程?但這樣「客制化」的課程,又要如何教學與考試呢?
或許自然科學的理想與美好,只是少數人才能接觸與感受的,但科學知識現在的定位已經漸漸轉換成服務大眾以及科技商品。從投機的人性觀點來看,若不能讓學生覺得數理好學,或者學習數理可以使得職涯一片光明,那麼,學生們當然會認為沒必要埋在選擇題堆中折騰。屆時,對於授課時數的多少、教材的難易也就更不在意了。屆時就會有補習班的應考對策出來,那麼當初制定課綱的努力與理想是不是就白費了呢?
另外,大考中心亦研擬十二年國教推行後的學測與指考合併,而教育部表示兩試合一是未來目標,這個可能的兩試合一新做法,本質上等於過去的聯考。大考中心不想落人口實,或許會考慮類似過去國中基測考兩次的考法。從這幾年經驗看來,升學考試實應一年一試即可,一年一試不等同於一試定終身,每年都可重考,重點是學生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志向,瞭解升學考試對自身的意義!而且在一年一試之下,高中課程也才不會因為學測與指考兩階段的範圍不同,而偏廢學習的內容,讓學生不致於受到考試制度的扭曲,產生的投機或消極想法。
教改不停,已經超過十年了!對岸的文革十年,就知道趕緊踩煞車,反觀我們的教改卻沒有停下來的跡象。百年樹人的大計畫不可一直翻攪,不然學生、師長、家長都沒有可依循的穩定長久制度,只有對於未來充滿不確定感,不確定感又衍生為不安全與危機感,造成教育的紛亂不止。如果有能力的我們不去做點什麼,是不是成了共犯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