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規劃、推動策略及作法
壹、前言
教育專業學習發展是提昇教育品質的關鍵,也是教育轉型成功的核心。自2010年度起,在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計畫中,啟動以學校為本位,教師自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校本發展和建構課程特色為主軸來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活動,目前教師也逐漸認同以專業學習社群作為教學實務的成長與分享管道。
然而面對教育市場衝擊,光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能力似乎不夠的,更應積極建立教師專業地位,朝向永續發展。從實際的教學現場來看,學校組織中的「文化」確實是會影響到課程與教學推動的品質,因此營造「專業導向的學校文化」確是必要的,學校的課程與教學領導亦應建立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基礎上,建構教師專業支持與輔導系統,蓄積學校正向成長的能量,作為教師精進教學專業支持的力量,才易激發出團隊能量,發揮加乘的效果。
貳、目前學校面臨的挑戰
由於「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成為學校教育的主流,家長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學校功能與成員所扮演的角色和以往不同。學校就像是細胞,是個有機體,表現出教育的活力;教師教學如同細胞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部分,兩者共榮共存,因此欲營造「專業導向的學校文化」,有必要先分析學校面臨的挑戰,以做為後續努力的參考。茲分述如下:
一、學校經營-兼顧效能和專業
校長在學校經營需朝向精緻化邁進,強調「效能」(effectency)和「專業」(professional)。效能是指對學生學習績效責任的重視,這是家長關心的地方。專業是指對課程教學領導專業品質的要求,這是教育專業的展現;因此校長需整合課程與教學領導和行政領導,將行政團隊轉型成為教學支持團隊,亦即行政與教學要綿密結合,兩者共同合作,以行政支持教學,以專業帶動學校教育發展。
二、對教師的要求-兼重支持和推動
學校教育不能也不應與學生的學習脫鉤,因此校長在對教師的要求上應兼重「支持」(support)和「推動」(push),除了讓教師能受到激勵而自主強化教學能力外,更能關注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上。
三、教師的需求-權利和義務
儘管教書是志業,但也是一種職業,因此校長亦不能一味的要求教師義務(responsibility),要犧牲奉獻,也應重視教師的權利(powerful)。所以校長宜賦權增能,鼓勵教師參與學校決策,擴大中層領導群(如主任、組長、社群召集人、領域召集人等),強化教師課程與教學領導能力,尋求學校利益和教師利益之間的平衡點,共享願景和榮耀。
四、教師的教學-教授和引導並進
對教師而言,在教育觀念的演變上,教師教學從「顧及少數學生學習」、「全體學生都必須學習」到「成就每一個孩子」;因此教師專業的呈現,需從學科專業、教學專業到跨領域能力的培養,從學生學習成效的檢視到引導學生有效的學習;尤其是數位時代來臨,智慧教室觀念興起,教師教學思維是否能與時俱進?國內對國際評量PISA的重視,例如2015 PISA重視學生「合作式問題解決能力」,教師教學內容是否能培養學生具備面對真實世界挑戰的知識和技能?因此教師教學更需要「教授」(teach)和「引導」(induce)並進,以培養具有知識內涵及區辨反思的時代青少年。
儘管學校經營和教師教學都面臨外在的挑戰,然而最嚴厲的考驗卻是學校內部:同仁是否能同心?是否可合作?處室之間、處室與導師之間是否能和衷共濟?學校領導階層和教師之間是否具有有效連結的樞紐?在在考驗學校是否具備可負荷挑戰的能量!學校是一體的,學校經營不只是校長的責任,是需要共同承擔的,若學校同仁均能以達到學生學習最大效益作為優先思考,而彼此相互支援,共同努力,那麼營造「專業導向的學校文化」就會指日可待,以專業學習社群帶動學校成長就更有意義了。
叁、社群的意義、特性和類別
目前教師經常面臨的是繁瑣的事務性工作及疊加的教學任務,無暇落實研習所得新知,因此常以慣性的教育概念或方法,來解決真實教學工作的各種事務安排或挑戰,更遑論教師專業形象的建立了。要建立教師的專業形象,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能力,就要形塑專業導向的教師成長,其關鍵點在於教師心態,突破和超越個人孤獨的學習邁向合作學習,讓教師願意打開教室的門;打開教室對教師而言,其意義是教師願意敞開心扉,分享教學的實踐知識。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就是一種分享教學實踐知識的有效方法。
一、社群的意義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意義,不僅僅是要精進教師專業成長知能(包括學科專業知能、教育專業知能、教學專門知能、教師通識知能和教育專業精神等)而已,更應著重在關注於學生學習上,因此社群的對話應聚焦於「我們想要學生學習什麼?」、「我們如何知道每一位學生學到的內容?」、「我們如何改進學生目前的學習成就?」,亦即專業學習社群不是教師為「自我學習」而學習,更重要的是透過社群的學習,提升教師有效運用策略,進而強化學生學習成就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二、社群的特性
基於此,社群的特性可包括下列三項:
(一)具有共同目標的合作學習
社群組織成員具有共同的教學目標,並能同心協力,相互合作,致力不同的學習。
(二)具有知識分享的持續精進
社群組織成員能不斷追求進步,樂於分享專業知識和經驗,讓成員有所精進。
(三)具有教學實踐的結果導向
社群組織成員能從實際參與中學到知識和經驗,以能幫助學生有效學習為依歸。
三、社群的類別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組成方式十分彈性而多元,大致包括下列幾種:
(一)實踐型的社群
這個類型的社群著重在課堂實踐,關注影響課堂教學成效的成因,舉凡班級經營、分組合作學習等。成員會透過教學分享、討論等方式來增進教學技能,如新北市的「學習共同體」即屬此類,透過共同備課、觀課、議課等方式來進行課程及教學。
(二)功能型的社群
這個類型的社群多以功能性方式組成,如採年級形式、採學科(群科)/學習領域形式,以共同備課方式,精進教學內涵、改進命題、辦理領域統整之活動。目前很多社群都是由領域教學研究會轉型或是學年級教師群所形成的。
有的則會依學校教學或學生學習之需求採取專業發展主題形式,打破年級、科別,教師依所關注的議題,共同組成不同主題的專業學習社群,如配合學校推動閱讀而成立「閱讀社群」即屬此類。舉例來說,結合學校「科學探究課程」所成立的社群,成員透過分析課程主題來進行教材研發和實作,在教學上則以問題解決為學習核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三)協作型的社群
這類型的社群多因某方面需求所組成,例如學校為解決小校教師成長困境(領域教師少),組成區域聯盟的教師社群即屬此類;或是引進大專院校師資協助某領域發展學科特色等。
此外,縣市也會審視學校需求來協助組成這類社群,如精進校長課程與教學領導知能所成立的校長社群(其課程規劃可以參考當年度教育重大議題來定,例如發展學科特色、學生能力檢測、補救教學、尋求社會資源、輔導人力資源應用等)。高雄市的教學支持團隊就是到校協助學校教師增能、國教輔導團之課督社群是為有效延續縣市課程與教學總體規劃等所組成的。
當然仍有部分的教師社群是以教師自身需求或興趣為主,較少涉及學生學習需求,此為教師為自身增能的社群,無法透過教學精進讓學生在學科學習上受益,已失去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意義。基於此,縣市進行社群計畫審查時,宜關注社群的組成及其計畫內涵是否扣緊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才能落實社群的功能。
肆、社群規劃與實施
一、社群的規劃
精進社群規劃及運作可依循戴明循環圈的概念,透過計畫(plan)、試做(do)、檢討(check)、行動(action)的PDCA循環過程,以有效改進社群或系統之運作。社群的規劃過程應包括決定社群目的、社群需求評估、社群運作方式策略及社群執行成效檢核等項目,茲分述如下:
(一)決定社群目的
社群運作要有績效,首先必須凝聚成員共識,共同決定社群成立之目的,基本上應聚焦於教師專業成長、改變教學策略及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為主要目的。依據各縣市之計畫整理社群運作可能的目的如下表,供參閱:
社群目的
|
共同備課
|
教育政策主題專業知能宣導與課堂實踐策略(如:有效教學、多元評量、補救教學及差異化教學等策略轉化、分組合作學習、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等)。
|
|
校本或特色課程專業知能成長。
|
|
各領域教學歷程能力之專業成長。
|
|
邀請教學表現優異教師或輔導團員進行教學演示與教學心得分享等。
|
|
配合縣市內教育發展主軸或學校特色課程,如品格、閱讀、藝術、英語、生態等。
|
|
教學觀察或同儕觀課。
|
|
專書閱讀或班級經營等相關策略
|
(二)社群需求評估
社群規劃歷程中,「需求評估」是相當重要的歷程,適當而正確的需求評估是規劃的基礎。確認需求需要經過資料蒐集與討論的過程,確認過程中亦須參酌教育部政策、縣市教育願景、學校本位課程或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之需求等,才能據以規劃社群運作的方式及策略。
(三)社群運作策略
包括申請的項目、社群人數、辦理次數、辦理方式、預期成效及經費支用情形等。建議能在策略中呈現社群運作的「整體規劃」、「延續作法」、「年度重點」和「與學生學習的關聯性」等,如此方能具系統觀,更能扣緊「關注於學生學習」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主軸。
(四)執行成效檢核
成效檢核之內容可包括教師自我評估表、執行成果檢核表、辦理績優社群成果發表會、建置精進教學成果網站、經費執行率掌控、訂定精進計畫成效與教學應用追蹤計畫、教師教學省思、學生學習成效觀察(質性及量化)等,可依社群目標、性質或縣市考量確實可行之方案增減檢核項目。
惟有透過檢視客觀證據與回饋才可確保社群的運作真正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升教師有效運用教學策略並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
二、社群的實施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實施,從形成、運作到制度化是一項動態的發展歷程,運作歷程有三個階段,分別是啟始階段(initiating)、 運作階段(implementing)、制度化階段(sustaining);各 階 段的實施重點不同,說明如下,相關發展階段整理如下表:
(一)啟始階段
重視建立信任關係、發覺實務問題、開啟專業對話、回應社群成員需求等。
(二)運作階段
強調教師要有共同願景的實踐力,分享領導權力也要共同分擔責任,並能獲得適當的回饋意見與獎勵支持。
(三)制度化階段
專業學習社群正式成型並有效運作,成員能將專業學習活動融入教師日常生活與課堂教學中,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組織發展成為一個持續性和全面性的系統,進而將學校建構成學習型組織。
建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階段
|
|||||
|
階段Ⅰ:
啟始階段
|
階段Ⅱ:
運作階段
|
階段Ⅲ:
制度化階段
|
學生學習和學校改進
|
|
行政人員和教師的行動
|
分享和支持性的領導
|
培養教師領導力
|
分享權力、權威和責任
|
基於承諾和責任廣泛地參與學校決策
|
|
共同的價值和願景
|
價值觀和規範已有共識
|
關注學生
高度期望
|
共同願景引導教與學
|
||
集體學習和應用
|
分享資訊
專業對話
|
協同合作
問題解決
|
將所學應用於教學實務
|
||
分享個人教學實務
|
同儕觀課
提供知識、技能與鼓勵
|
分享實務成果
提供回饋
|
客觀分析學生學習成果
提供同儕教練與教學輔導
|
||
支持性條件
|
關懷彼此
建立關係
|
信任與尊重
表揚和慶祝
|
勇於嘗試
共同努力促進改變
|
||
資源、設備與溝通系統
|
|||||
外在關係和支持—教育行政機關、家長、社區
|
(資料來源:Huffman &Hipp, 2003:25)
伍、建構社群支持和輔導機制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不容易自然形成,影響其運作之最大因素,還是在教師本身,要看彼此是否能與群體建立專業夥伴關係,並得到專業支持與成長。且若要維持良好運作,更需要內、外部資源的投入與引導,因此學校領導能否實質有效建構社群支持和輔導機制是重要的。因為剛開始成立專業社群時,或許是因著成員共同目標與需要,但如何繼續維持,不僅需要一位關鍵者(社群領導教師)能凝聚大家,且必須是社群成員受到鼓勵支持,也覺得受益時,才會產生熱情:願意排除萬難參與社群活動,持續花時間或無私貢獻一己之力;並且,當部分成員參與能從被動轉到主動時,就可以感染更多成員共同參與合作,形成良性循環。
一、外部支持和輔導系統
如何支持且引導學校社群形塑,乃至發展成熟穩固?是教育行政領導應該主動關切的。然而,縣市教育局處和國教輔導團除了要求社群的類別及功能需符應學生學習需求外,更應整合區域資源,協助提供學校推動社群所需的專業人力、諮詢及經費等。
(一)建構專業對話平台
因著社群發展有其不同階段與成熟度,縣市政府可依學校社群專業性程度高低,採用社群進階的概念,透過補助或獎勵等策略,協助社群循序漸進朝向專業成熟的發展和深耕,例如新北市依「社群形成初始」,及「專業性」、「貢獻性」等發展向度,來評估社群運作所需的經費,並提供實徵資料(如選拔典範社群)來協助教師社群的深化和轉型。以下更列舉其他三縣市具體作法參供。
縣市別
|
社群名稱
|
補助原則
|
經費補助額度
|
新北市
|
學習社群
|
著重於社群運作,目的在鼓勵未參與社群之教師組織社群,熟悉社群運作方式,共同學習成長。
|
5000
|
專業社群
|
著重議題發展,目的在鼓勵教師依自身專長領域及議題組成社群,長期進行課程與教學專業研討,並實踐於學校日常教學中。
|
20000
|
|
貢獻平台
|
經新北市支持社群團隊訪視,獲推薦之優質教師專業社群團隊。
|
50000
|
|
新竹市
|
導入社群
|
鼓勵學校教師或領域研究會轉型組織社群,以凝聚同儕情感,共同學習成長。剛開始可先熟悉社群運作方式,依學習領域辦理課程或教材研發、教學研究會、推動學校或學年任務等方式提出社群申請。
|
5000
|
專業社群
|
鼓勵教師依自身專長領域及議題組成社群,長期進行課程與教學專業研討,並實踐於學校日常教學中,以「課堂教學或演示觀課研究」之精神為核心。
|
15000
|
|
桃園縣
|
初階試辦社群
|
專業性及任務性較低,目的在鼓勵教師熟悉社群運作方式,共同學習成長。
|
5000
|
初階銜接社群
|
7500
|
||
進階社群
|
專業性及任務性較高,目的在鼓勵已穩定經營的社群持續聚焦於相關領域或議題之專業成長與實踐。
|
10000
|
|
示範社群
|
國教輔導團團員所在學校,目的在透過輔導團員銜接輔導團社群發展成果,實踐運用於所屬學校社群。
|
15000
|
|
花蓮縣
|
推廣型社群
|
鼓勵教師申請專業學習社群
|
5000
|
進階型社群
|
依學校提報社群之計畫完整性核定
|
12000
|
|
高階型社群
|
依學校提報社群之計畫完整性與延續性核定
|
25000
|
(二)組織專業支持團隊
可針對地域性(如偏鄉)、學校規模(如小校)、領域專長等不同需求,組成教師專業支持團隊到校協助社群的運作和專業成長。如高雄市國教輔導團的夥伴學校輔導協作計畫,就是針對學校師資不足、非專長授課比例偏高和新進教師教學經驗待提升等問題安排領域輔導小組到校進行輔導協作,並進行成效追蹤。
(三)建立教學視導機制
可藉由遴聘績優教師,配合局處行政視導,進行同儕教練式的教學視導,讓教學視導從督導的概念,轉化為輔導、協助的概念,從教學專業對話、教師互信著手,來提升整體的教學效能。如宜蘭縣國教輔導團的學校訪視作業等。
二、內部支持和輔導系統
校內社群支持性條件,包括在社群支持上,能獲得學校課程與教學領導人的協助;在社群運作上,成員能主動參與經營;在運作內涵上,能落實教學實踐;而社群效益上,能提升教師有效運用教學策略之能力,進而強化學生學習成效等。
然而我們更關注的是課程與教學領導人要引導並幫助教師能以「關注學生學習需求」為精進研習成長的設計焦點,且特別注意學習困難但有心向學學生的需要,因為對弱勢學習而言,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相對重要的,因此內部支持與輔導機制應著重在社群運作內涵和社群的發展上。
(一)社群研習內容應兼重教學理論和實作經驗
社群運作強調系統性操作,包括具體需求評估、明確的專業成長目標、系統概念規畫、運用適切評估和採用實踐取向等步驟;並應著重在計畫規劃的精緻性和研習內容可行性,掌握「轉化實作」→「經驗分享」→「成果評估」之原則來進行,讓教師真能受用並追蹤實施的情形。
在實務上,以下分別從政策轉化模式(範例1)及學科領域問題解決策略模式(範例2)舉例,社群研習內容可規畫如下:
【範例1】
主題:深化分組合作學習的推動與效益
做法:「理論和技能說明」→「回班實作產出」→「共同分享討論」→「回班修正實作」的模式進行。
研習
次數
|
研習主題
|
研習方式
|
主講(引言)人
|
備註
(後續準備)
|
第一次
|
社群課程規劃討論及分工
|
引言、討論
|
社群召集人
|
擇定教學演示校內教師
|
第二次
|
分組合作學習理論及實施方式
|
專題講座、討論
|
邀請學校參與分組合作學習教師擔任
|
教師回班實作練習
|
第三次
|
分組合作學習實務分享
|
分享、討論
|
邀請他校分組合作學習亮點教師擔任
|
1.教師針對實作提出問題
2.針對分享技能回班實作修正
|
第四次
|
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演示及討論(一)
|
教學演示、專業對話
|
邀請分組合作學習亮點教師實際進行教學演示
|
1.提供演示班級、進度
2.針對演示和實務討論
|
第五次
|
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演示及討論(二)
|
教學演示、專業對話
|
學校教師進行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演示,若經費許可,也可邀請亮點教師參與討論
|
教師針對討論內容回班實作修正
|
第六次
|
成長研習課程回顧與分享
|
引言、討論、分享
|
社群召集人
|
從學生學習情形檢視成效
|
【範例2】
主題:識字教學
做法:「問題聚焦」→「專題討論」→「轉化實作」→「經驗分享」→「實作修正」→「成效評估」的模式進行。
研習
次數
|
研習主題
|
研習方式
|
主講(引言)人
|
備註
(後續準備)
|
第一次
|
社群課程規劃討論及分工
|
引言、討論
|
社群召集人
|
擇定低年級教師分享識字教學經驗
|
第二次
|
低年級識字教學經驗分享與討論
|
分享、討論
|
低年級教師
|
預告外聘講師擔任
|
第三次
|
創新識字教學法
|
專題講座、對話
|
講師、社群領導人
|
教師回班實作練習
|
第四次
|
創新識字教學實施分享
|
分享、討論
|
實施之教師實作後之問題分享與解決策略討論
|
1.教師針對實作提出問題
2.針對分享技能回班實作修正
3.擇定教學演示之教師
|
第五次
|
創新識字教學演示及討論(一)
|
教學演示、專業對話
|
邀請教師進行教學演示分享
社群成員回饋分享
|
1.提供演示班級、進度
2.針對演示和實務討論
|
第六次
|
創新識字教學演示及討論(二)
|
教學演示、專業對話
|
邀請教師進行教學演示分享
社群成員回饋分享
|
1.針對演示和實務進行討論
2.社群成員返班實作
|
第七次
|
實施成效分享
|
個案研討、專業對話
|
社群成員分享實施成效及反思
|
從個別學生學習情形檢視成效
|
第八次
|
成長研習課程回顧與分享
|
引言、討論、分享
|
社群召集人
|
從整體學生學習情形檢視質性與量化成效
|
(二)社群發展應著重在持續性成長和影響
社群成員應清楚掌握社群目標(以學生學習為共同目標之一),分析不同年級需求類型,條理呈現問題,透過溝通共識進行系統性思考,包括在計畫規劃上的「目標點」、「發展點」,在計畫執行上的「互動點」、「合作點」,在計劃成效的「支持點」和「效益點」等,建立彼此互信,讓每位成員有所受益,更能反映在教學成效上,讓參與教師有成就感。
此外教學習慣的改變是需要時間來積累的,因此社群計畫的延續性是重要的,建議社群活動總次數約6~10次。社群規劃前可先填列下表,了解社群在規劃及執行上可能遭遇之困難,預做準備。
向度
|
項目
|
說明
|
預計的作法
|
可能的困難評估
|
|
計畫規劃
|
目標點
|
學校支持具體作為
|
學校校長能清楚社群的目的及運作方式
|
|
|
學校行政能提供社群執行所需的環境
|
|
|
|||
發展點
|
輔導規劃具體作為
|
事前能與成員進行溝通社群發展運作需求
|
|
|
|
事前能與成員討論,依領域(或年級等)需求,進行系統性規劃社群課程
|
|
|
|||
計畫執行
|
互動點
|
情境營造具體作為
|
能營造與成員之間友善的互動情境
|
|
|
能掌握成員學習狀況,並適時給予回饋
|
|
|
|||
合作
點
|
成員合作具體作為
|
能採實作或觀課或演示方式進行教學
|
|
|
|
能以合作方式進行議課、討論
|
|
|
|||
能針對學生學習情形進行分析診斷
|
|
|
|||
計畫反思
|
支持點
|
成員支持具體作為
|
能提供相關資源協助成員教學
|
|
|
能針對成員到班授課情形,提供專業建議
|
|
|
|||
能激發成員教學熱情並適時給予肯定
|
|
|
|||
效益點
|
執行成效具體作為
|
能達到社群所設定的計畫目標
|
|
|
|
能以公開方式進行社群成果發表、分享
|
|
|
|||
能精進教師教學知能、提升教學效能
|
|
|
|||
執行結果能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
|
|
三、建立社群結果導向和評估
不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如何運作,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其成果,才不會讓專業學習社群流於形式而有實質效果,因此建立以學生學習為結果導向和評估是重要的,包括下列三個面向:
(一)教師教學效能評估
社群成員能關注於學生學習成果來進行評估,結果顯示在學生在學科重要概念上是否已習得。
(二)學習評量診斷評估
社群成員能共同分享學生一般形成性評量的情形,結果顯示於能診斷學生學習弱點和迷思概念等的補強。
(三)學生參與改進評估
社群成員能利用持續性一般形成性評量,和評分與激勵性改進相結合,結果顯示學生的介入、豐富化活動等方面,做為未來教學經驗的改進。
亦可參考103年精進計畫工作手冊p161有關社群長期永續進步的做法建議和檢核來進行社群運作規劃。
陸、社群有效運作之關鍵
社群成功的關鍵在於社群本身的組織與運作,以及學校行政的支持系統等層面,分述如下:
一、社群運作連結點
成功社群的運作,除了客觀完善的社群規劃外,最重要的在於「人」的合適性,這是社群運作的連結點。
(一)社群召集人的重要性
社群召集人是社群組織與運作成功的關鍵人物。合適的社群召集人特質包括具有熱忱、無私的投入精神,使人信服的專業素養,勇於嘗試與創新的使命感,善用校內外資源與人力,能凝聚共識、整合分歧意見,樂於肯定、鼓勵夥伴教師,具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能營造開放、正向、尊重共識的討論環境。
(二)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社群
社群成員人數一開始不求多,但求志同道合,從「小」開始,彼此認同理念與目的,在專業上彼此高度信任,願意傾聽、坦誠溝通,尊重不同意見,並願意參與,視“同儕間的專業分工合作”為責任。
(三)落實高頻率的專業對話
社群在執行面上,除了實施內容與方式必須符合社群成員的需求外,高頻率的專業對話交流能激發成員專業思維、刺激成員專業成長,進而能夠帶領社群穩定成長。
二、校長推動社群的思維和角色
校長是課程專業領導人,在社群運作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的思維和態度將影響行政支持性環境的建立,其支持性作為如下:
(一)重視中層領導,建立交流機制
校長可透過社群方式發掘及培養課程與教學領導人才,強化社群召集人能力,擴大經營核心;亦可透過校內外教師觀摩交流相互學習,培養教師跨領域認知能力。
(二)引導規劃設計,推動校本課程發展
校長可引導配合當前重要課題,或審度學校個殊性,結合在地特色來進行社群的運作,例如結合學校本位發展課程及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來實施推動。
(三)促進社群發展,有效解決推動障礙
校長必要時應適時宣示支持敎師及社群發展的決心,並依據學校教師人力配置、領域發展特色及教師意願,由點到線到面採漸進方式進行社群發展,必要時整合資源應用,解決社群推動障礙,穩定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進而落實課程與教學在課堂的深耕,最後形成專業導向的學習型組織。
三、行政系統規劃、引導與協助社群
學校行政應協助教師成立專業學習社群,並帶領教師構思社群的願景目標及課程內容規劃。如果學校尚未有社群組織,或是領域教學研究會之運作尚未成熟,社群的組成則需要行政單位有效的引導,其引導方式包括:
(一)鼓勵並提供協助成立社群
包括調查及確認教師想成立或有意願參與的社群,鼓勵較適合的教師擔任社群召集人。
1.開始形成階段
如果學校的氛圍不成熟,不必急於全面推動,建議優先鼓勵現有的核心團隊轉型為專業學習社群,或是鼓勵校內具有號召力的資深優良教師揪團組成社群。
2.運作具雛形階段
如果學校已有社群組織的雛型與運作的經驗,或是領域教學研究會運作有成效者,可優先鼓勵具有社群雛型的教師團體轉型為專業學習社群。
(二)運用成果發表擴展成效
可於期末邀請有經驗的社群分享其經營歷程,建立分享的回饋機制,促進各社群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不僅可以提供教師觀摩學習,亦有助於其他社群的成功蛻變。因為透過典範社群的分享運作經驗,能讓其他社群有效且快速的複製其策略以增強運作的磨合。
(三)提供支持的環境
1.時間支持
學校行政可視社群成員的需求,於學期初由教學組長排課時,提供社群夥伴「共同不排課時間」或安排「共同的研討時段」,給予成員適切的研討機會,以利社群教師進行專業對話與討論。
2.空間支持
提供教師優質且溫馨的討論空間,讓教師更有效地進行社群的成長學習、專業對話或課程研發。
3.經費支持
編列補助經費聘請優質的講座或指導教授,整合資源彈性運用,以激勵教師士氣等,協助社群永續發展。
此外,為便於社群成員即時互動交流,學校若能協助社群成員利用網路平台進行資源分享與資訊流通,教師能感受學校行政之大力支持時,配合度自然會提高,學校的組織氣氛亦會更加融洽。
(四)定期關懷社群運作
成功的社群特質往往聚焦於社群成員對於教育的熱忱,而身為領頭羊的召集人,更是創造優質穩健社群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行政必須建構強而有力的支持系統作為召集人的後盾,以激發關鍵人物熱忱,啟動專業學習社群,其支持策略分述如下:
1.建立分散領導的校園風氣
提供學校教師必要的培訓內容,以培養教師擔任社群召集人的教學領導力並增權賦能。
2.降低召集人自我摸索的挫折
由學校行政人員主動協助社群召集人排除運作困難,降低社群召集人自我摸索的不確定感與挫折感,提高社群計畫通過率與達成率。
3.公開肯定良好社群的運作
社群運作期間定期關懷與肯定社群召集人,公開場合或會議給予讚美與掌聲,營造召集人的熱情,並利用校內相關會議邀請社群召集人說明社群運作情形,以利適時提供必要的行政協助與支持,亦可藉由辦理校內社群成果發表會,鼓勵支持績優社群。
(五)統合計畫減輕教師負擔
釐清各種方案計畫目標,確認可採取之行政活動或教學實驗的方式後,整合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多元模式中,並透過目標管理與階段里程碑,掌握進度及成果展現,整合學校方案計畫,以減輕教師額外負擔。
柒、結語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教育改革最基礎的工程,鼓勵教師由單打獨鬥的教學模式進入團隊合作的契機,透過各社群教師專業且高頻率的對話,重新點燃教學熱情,激盪出教師內心源源不絕的成長動力,啟動教師教學改變及反思,形塑和諧的組織氣氛,提升教師及學生教與學的成效。
有開端,才能有接續,才有機會透過滾動式的修正讓作法更成熟、內容更精緻、成效更彰顯,達到提升整體教學品質的目標,最後達到「校校是好校」的終極目標。
○○縣(市)國民教育輔導團103年度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計畫
-課程督學專業學習社群實施計畫
壹、依據:
一、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要點。
二、○○縣(市)國民教育輔導團103年度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計畫。
貳、目的:
一、透過課程督學社群運作,有效整合並延續本市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計畫之規畫重點、實施策略及成效評估。
二、藉由歷任與現任課程督學的專業對話,探究並分享輔導團工作計畫、精進國民中小教學品質計畫之輔導成效與經驗,檢討省思輔導成果,帶領新任課程督學進入團務運作及課程領導場域,進而提升課程督學的專業領導表現。
三、整合歷任課程督學的專業與智慧,建構課程督學專業學習社群支持系統與知識分享機制,形塑課程督學專業學習社群文化。
四、經由課程督學社群運作,提升課程督學專業成長品質與課程領導效能,深化課程與教學領導之內涵。
五、發展課程督學社群運作模式,建立課程督學創新與傳承機制,永續本市國教輔導團卓越運作績效。
叁、辦理單位: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二、主辦單位:○○縣(市)政府教育局。
三、承辦單位:○○國民教育輔導團。
肆、實施期程:103年2月起至103年10月止。
伍、活動地點:輔導團會議室。
陸、參加對象:歷任課督、現任課督及新任課督,共計9位
柒、活動方式:採專業對話(暨課程督學小組會議)、專題講座方式進行。
一、專業對話:內容包括主題研討分享、專書內容導讀、依據專業對話與專題講座內涵,實際進行輔導團運作計畫、精進計畫、教學專業支持團隊計畫等課程與教學專業領導計畫,進行討論與專業對話,以促進課程督學社群成員之反思,激勵彼此能將所學延伸轉化運用於實際輔導工作計畫、精進教學計畫的規劃中,並提升教師教學成效與學生學習成效。
二、專題講座:針對輔導團團務運作、精進國民中小教學品質計畫、卓越教學專業支持團隊計畫、學習診斷與進展評量計畫等主題,聘請具豐富實務經驗的專家學者或歷任課程督學,分享相關主題,深入討論與研究,形成課程督學專業對話的風氣,激發彼此的實踐智慧與行動力。
捌、課程內容:詳如附件一課程表。
玖、預期效益:
一、激發歷任及新舊課程督學的行動力與向心力,致力於輔導團之團務運作、精進國民中小教學品質計畫、卓越教學專業支持團隊計畫等教學輔導工作之推動,形成歷任課程督學專業對話與團隊合作的智庫,再提升本市國教輔導團的卓越成效。
二、透過課程督學專業社群的運作,能從課督專業領導的實務與經驗中,找到精進本市課程與教學的具體策略,進而規劃完成本縣(市)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之中長程計畫,以提升本市教師的課程與教學之專業能力。
三、促進課程督學社群成員反思,激勵彼此能將所學之課程領導理論與實務,延伸轉化運用於輔導團團務運作與教學輔導中,並提升教師教學成效與學生學習成效。
拾、研習時數與獎勵:
一、參加者於活動期間核予公假(課務自理),於全程參與研討後,核發○○小時研習時數。
二、承辦本活動工作人員,依「○○縣(市)立各級學校及幼稚園教職員工獎懲標準補充規定」 辦理敘獎。
拾壹、經費預算:詳如附件經費預算表。
拾貳、附則:本計畫陳報○○縣(市)政府教育局核定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場次
|
日期與時間
|
研討內容
|
實施方式
|
地點
|
主持人或講師
|
1
|
02/21
(星期五)
14:00-16:00
|
103年精進計畫推動與104年輔導團未來展望
|
主題研討
專業對話
|
輔導團會議室
|
|
2
|
03/28
(星期五)
14:00-16:00
|
12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後國教輔導團的轉型發展
|
主題研討
專業對話
|
輔導團會議室
|
|
3
|
04/25
(星期五)
14:00-16:00
|
高中職科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
|
專題講座
專業對話
|
輔導團會議室
|
|
4
|
05/23
(星期五)
14:00-16:00
|
卓越教學專業支持團隊計畫實施成效評估與修正
|
主題研討
專業對話
|
輔導團會議室
|
|
5
|
06/27
(星期五)
14:00-16:00
|
精進教學品質計畫中長程規劃與實施策略之探討
|
主題研討
專業對話
|
輔導團會議室
|
|
6
|
07/25
(星期五)
14:00-16:00
|
課督專業領導實務傳承對話與經驗分享
|
專業對話
|
輔導團會議室
|
|
7
|
08/29
(星期五)
14:00-16:00
|
104精進計畫之前置規劃草案探討
|
主題研討專業對話
|
輔導團會議室
|
|
8
|
09/26
(星期五)
14:00-16:00
|
104精進計畫局科室與輔導團的分工、協調
|
專業對話
|
輔導團會議室
|
|
9
|
10/24
(星期五)
14:00-16:00
|
104精進計畫的審閱、研討與修訂
|
專業對話
|
輔導團會議室
|
|
○○縣(市)國民教育輔導團103年度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計畫-
「輔導員行動研究工作坊」實施計畫
壹、依據:
一、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要點。
二、○○縣(市)國民教育輔導團103年度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計畫。
貳、目的:
一、提升國教輔導團員之研究發展能力,引導具有正確行動研究的理論內涵與觀念。
二、經由反思與行動,增進實踐能力,厚植研究能量,發揮輔導員教學研究之角色與功能。
三、激勵輔導員從事「精進教學」之行動研究方案,藉以提升執行精進教學計畫之成效。
四、經由領域議題輔導小組之主題研究,提供國教輔導團教育研究問題解決的策略與實踐方案。
參、辦理單位: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二、主辦單位:○○縣(市)政府教育局
三、承辦單位:○○國民教育輔導團
肆、參加對象:專、兼任輔導員。
伍、研習方式與內涵:採專題演講、研討、實作方式研習。
陸、研究主題:以「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計畫」之相關主題為研究範圍,以下三大面向為主。
一、到校輔導:以各領域/議題實施之到校(分區)諮詢、夥伴學校輔導協作、教學專業支持團隊等計畫成效進行研究探討。
二、活化教學:包括各領域/議題辦理之有效教學、多元評量與差異化教學之教學策略與實務探討,改變教師教學方式與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等主題進行行動研究。
三、補救教學:針對學習診斷與進展評量實施暨補救教學做法與策略進行研究探討。
柒、研習課程時間及主題內容:詳如附件一課程表。
捌、研究產出:各領域/議題輔導小組以研究主題為範圍進行行動研究,並於上半年結束前至少繳交一篇行動研究報告
玖、研習時數與獎勵:
一、依實際參加研習的情形,核發各次課程之研習時數。
二、承辦本研習活動有功工作人員,依相關獎勵規定辦理敘獎。
拾、公(差)假:參加人員核予公(差)假登記,課務自理。
拾壹、經費預算:由教育部專款補助,不足之經費由教育局相關經費支應之。
拾貳、預期效益:
一、強化輔導員研究發展能力,發揮輔導員教學研究之角色與功能。
二、經由領域議題輔導小組之主題研究,提供本市國教輔導團教育研究問題解決的策略與實踐方案,並對本市精進國中小教學品質計畫做出實質貢獻。
三、產出利於精進教學品質計畫之具體行動方針,提昇本市教育成效。
拾參、本計畫陳報○○縣(市)政府教育局核定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附件一
輔導員行動研究工作坊課程表
研習日期
|
課程主題
|
講師
|
研習地點
|
備註
|
|
行動研究理論與實務
|
|
國教輔導團
|
1.可針對輔導團(或領域小組)年度辦理計畫主題擇一進行。
2可配合績優團隊選拔指標作較深入量化分析和質性探討。
3.著重在計畫規畫的整體性、計畫執行的可行性、計畫檢核的有效性之評估
|
|
行動研究計畫撰寫與討論
|
|
國教輔導團
|
|
|
行動研究的實施-資料搜集與分析
|
|
國教輔導團
|
|
|
行動研究的實施-檢討與修正
|
|
國教輔導團
|
|
09:00-12:00
|
行動研究成果分享
|
|
國教輔導團
|
103年度○○縣(市)○○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大家藝起來實施計畫
一、依據:
(一)103年度縣市精進教學品質計畫辦理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說明
及注意事項
(二)本縣(市)申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實施計畫審查作業規定
二、學校現況與需求評估:
本校藝文領域教師對本領域課程對提升學生精神生活陶養並提升生命品質有高度的使命感。為使學生學習成效再提升,本領域教師透過專業對話、經驗分享的方式進行合作式的學習,期能將回饋應用於教學現場,藉以精進本領域教師之教學、提升教學品質。因應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政策的推動,103年度本領域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有效教學與數位教材應用為研習重點,期能讓教學更注重彈性、變通、多元化的方式,關注動態的過程,著重個別學生的學習。
三、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之整體規劃說明:
(一)針對有效教學,舉辦講座,請校內外教學經驗豐富講師,分享之精髓,佐以教師專業對談方式,相互切磋教學經驗。
(二)以綜合座談、教學省思、成果分享之模式,期能加深、加廣校內教師教學之體認。
(三)
四、各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專業成長計畫的關連性說明:
本領域教師透過領域的運作方式提升專業知能,在專業對話之外,也開放課堂供本領域教師觀課,用友善同儕另一雙眼協助教學檢視,並經驗分享以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五、目標:
(一)理解有效教學內涵並在課堂落實,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二)結合E化數位教材融入課程、賞析和評量,並重視學生的動態學習歷程,讓學生成就表現不被紙筆測驗所侷限。
(三)透過綜合座談、教學省思、成果分享之模式,期能提升教師教學熱忱進而讓學生的學習能更多元而有趣。
六、指導單位:教育部
七、主辦單位:○○縣(市)政府教育局
八、承辦單位:○○縣(市)○○國中
九、實施期程:103年2月起至103年12月止(如下表)。
十、經費由教育部補助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中小教學品質
整體計畫支應,詳如經費概算表。
十一、預期效益:
(一)學生因教學方式的多元,更能將自己的能力展現出來。
(二)教師能透過教材與教法的設計,提供不同能力的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有所學習。
(三)家長能透過孩子的學習成效,認知到藝文的素養是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一環,進而以更寬廣的態度來面對孩子對自己未來所做的抉擇。
十二、活動結束後,承辦學校依權責給予相關人員敘獎鼓勵。
十三、本計畫經教育局陳報教育部核准後實施。
次
|
時間
|
實施內容
|
實施方式
|
主講或
指導者
|
地點或
場地
|
1
|
9/3(二)
10:00~12:00
(2小時)
|
有效教學分享-
校級種子教師培訓研習實務分享與討論
|
領域研討及分享
|
|
|
2
|
9/24(二)
9:30~11:30
(2小時)
|
有效教學分享-
|
領域研討及分享
|
|
|
3
|
10/08(二)
10:00~12:00
(2小時)
|
有效教學策略-
E化教學融入、軟硬體之運用教學
|
專題講座
|
|
|
4
|
10/22(二)
9:30~11:30
(2小時)
|
有效教學策略-
E化教學融入賞析研討
|
專題講座
|
|
|
5
|
11/05(二)
10:00~12:00(2小時)
|
有效教學策略-
E化教學之網路資源運用
|
專題講座
|
|
|
6
|
11/12(二)
10:00~12:00
(2小時)
|
有效教學專業研討-
藝術課程標準化評量
|
1.同儕省思對話
2.教師專業對談
|
|
|
7
|
12/03(二)
10:00~12:00
(2小時) |
有效教學專業研討-
音樂教學演示與研討
|
1.同儕省思對話
2.教學觀察與回饋
|
|
|
8
|
12/10(二)
10:00~12:00
(2小時)
|
有效教學專業研討-
美術教學演示與研討
|
1.同儕省思對話
2.教學觀察與回饋
|
|
|
9
|
10:00~12:00
(2小時)
|
有效教學研討-
領域成長研習課程回顧
|
同儕省思對話
|
|
|
2015 PISA合作問題解決的技能
(collaborate
problem solving skill,簡寫CPS)
一、CPS矩陣
|
1.建立和維持共識
|
2.採取適當行動解決問題
|
3.建立和維持團隊組織
|
A.探索和理解
|
A1.探索組織成員的觀點和能力
|
A2.探索合作互動的形式,這形式可達到解決問題的目標
|
A3.理解解決問題的角色
|
B.表達和形成
|
B1.建立共同分享的表達和在共同基礎上協調問題的意義
|
B2.確認和描述需要完成的任務
|
B3.描述角色和團隊的組織(溝通的原型/共有的規則)
|
C.計畫和執行
|
C1.成員溝通有關於呈現表達的動作
|
C2.將計畫付出實現
|
C3.遵循共有的規則(例如:促成其他成員去表達他們的任務)
|
D.監控和反思
|
D1.監控和修正原有的共識
|
D2.監控行為的結果和評估問題解決的成功與否
|
D3.監控、提供回饋和調整團隊的組織和角色
|
二、CPS評核架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