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符號的起源
數學除了記數以外,還需要一套數學符號來表示數和數、數和形的相互關係.
數學符號的發明和使用比數字晚,但數量卻多得多. 現在常用的有200多個,初中數學書裡就不下20多種. 它們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人們用p表示plus(加),用m表示minus(減). 當今通用的“+”與“-”最早見於鉛印的瓦格涅爾的《算術》(1482年)及韋德曼的《各種貿易用的最優速算法》(1489年)之中,後被數學家所襲用.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 一種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1631年提出的;另一種是“· ”,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哈里奧特首創的.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像拉丁字母“X”,因此反對使用“×”而贊成使用“· ”. 他自己還提出用“ ”表示相乘,如今這個符號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到了18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把“ ×”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除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 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裡,才根據群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平方根號曾經用拉丁文“ radix”(根)的首尾兩個字母合併起來表示. 17世紀初葉,法國數學家笛卡兒在他的《幾何學》中,第一次用“ ”表示根號.“√”是由“radix”的字頭r變形而來,“—”是括線.
16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 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雷科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