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salogo.gifsalogo.gif
引用科學人雜誌文章

TIMSS 2011耐人尋味的問題
如果台灣學生的優良數學成績是在痛苦、挫折中達成,是不是極為得不償失呢?
李國偉
 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

編者按: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22月號,承蒙作者同意轉載,以及《科學人》惠贈電子檔,特此一併致謝。更多精彩文章歡迎前往《科學人》網站(http://sa.ylib.com/)瀏覽。
去年1211,教育部與國科會公佈了我國參與2011年「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的結果,在數學成績方面,特別指出小學四年級與國中二年級(下文簡稱八年級)的分數都顯著提升,「更比日本、芬蘭、美國等先進國家進步,這證明我國學生在數學成就上的厚實基礎。」然而與上屆(2003)名次相比的話,小學四年級由第三名掉到第四名,八年級由第一名掉到第三名,新聞稿卻隻字未提。
雖然名次退步會稍微沖淡分數提升的光彩,但其實並不太令人擔憂。最近三屆TIMSS的數學成績排名,基本上是由我國、香港、新加坡、韓國、日本囊括前五名,只有在韓國小學四年級還沒參加評量時,才分別由哈薩克與比利時位居第五。從近三屆平均名次來看,如果四年級不計入韓國,則依序為新、港、台與日並列第三,而八年級依序是韓、新、台、港、日。
對於國際上其他參與調查的國家而言,耐人尋味的問題可能是:東亞五區為何數學成績持續超強。但是我們知道,在儒家文化影響圈內,家庭與社會均重視教育,特別會要求學校在知識傳授方面做出成效。數學在傳統上一直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課程,因此學生成績良好似乎並不令人意外。值得我們深究的,其實是TIMSS關於學生學習數學動機的調查結果。
調查針對「內在價值」、「效用價值」、「能力信念」三方面進行。用來評估「內在價值」的「學生喜歡數學」量尺,衡量學生是否從知識內容上喜歡讀數學、做數學。用來評估「效用價值」的「學生評價數學」量尺,衡量學生如何看待數學的重要性與有用程度。用來評估「能力信念」的「學生對數學的自信」量尺,衡量學生學習數學時的自信程度與自我概念。
四年級共有50地區、八年級共有42地區參加調查,我國與新加坡的各項名次與表達「不喜歡數學」、「數學無用」、「對數學沒自信」負面態度的學生比例數,及國際對應的平均比例數,如下表所示。

台灣
新加坡
國際平均
四年級學生「不喜歡數學」
32%(第43名)
19%(第21名)
16%
八年級學生「不喜歡數學」
53%(第37名)
23%(第14名)
31%
八年級學生「認為數學無用」
46%(第41名)
10%(第31名)
15%
四年級學生「對數學沒自信」
38%(第46名)
38%(第45名)
21%
八年級學生「對數學沒自信」
67%(第36名)
40%(第26名)
41%
可見我國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正向態度方面,於國際間位居末段班。抱持負面態度的學生比例遠高過國際平均值,甚至到加倍的程度。如果我們的優良數學成績,是在如此讓學生感覺痛苦、無用、又挫折的情境中達成,是不是極為得不償失呢?
韓國與日本在學習態度的三量尺上,多次落到最後三名之內,持負面態度的學生比例也遠比國際平均為高。香港的情況比我國稍好。最令人矚目的是新加坡,雖然四年級不喜歡數學與沒信心的比例高於國際,到八年級反而對數學表現出較高的正向態度。

我們知道新加坡很早就開始分流教育,因此小學六年級的會考競爭激烈,也造成補習盛行。是否廢除小六會考,已經成為新加坡人最關心的議題之一。在這樣極具壓力的學習環境中,為什麼新加坡的學生仍能保持對數學學習的高度正向態度?是新加坡的學生理所當然接受要繼續走菁英教育,就必須肯定數學的價值並表現出色嗎?對照於新加坡的狀況,台灣學生雖然因現實因素不敢放鬆數學的成績,可是心理上卻早已「未老先衰」,瀰漫了失敗與厭惡的情緒。新加坡與台灣的顯著差異,實在是值得我們深思考察而耐人尋味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